<<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75期


第77期>> 

 

 


 
系友訪談

                   回到最上層

 

 
  • 時代之下的教育與社會變遷—黃德宗老師的大學生涯

    訪談者:王亭方、唐甄(本系碩士生)

    簡介 

      黃德宗老師是師大歷史系系友,於1975年由師大歷史大學部畢業。於士林國中任教12年之後,1987年進入師大歷史系研究所繼續深造。在張玉法老師的指導下,以〈蔣廷黻及其政治思想的演變(1895-1935)〉一文從師大歷史畢業。畢業後,黃德宗老師進入北一女任教,目前已退休。黃老師曾任教於多所學校,也曾參與歷史學科中心,對於歷史教育的發展投入非常多的心力。從黃老師的大學、研究所生涯中,可以看到許多師大歷史系過往的風貌。而其豐富的教學經歷,亦反應出近十幾、二十年當中台灣教育的轉變。本次專訪黃德宗老師,不僅認識黃老師的學思歷程與教育經歷,也讓我們認識當年的時代氛圍以及當時的師大歷史系。

    11.畢業後的任教學校

      
    (1) 台北市立士林國中(1975-1987)
      (2) 北一女中/補校→日校(1987~1992~2005)
      (3) 退休後
          歷史學科中心專任助理(中山女高2005-2008)
          兼課:板橋高中、大理高中、北一女中、祐德高中(2008~2014)


     12.教學方法與理念:課綱修訂影響下的不斷嘗試與改變

      2002年初,曾撰寫〈高中歷史教學的回顧與檢討 (1975~2001)〉一文,是受戴寶村教授邀稿,備同年5月27日在「台灣歷史學會/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學術研討會」報告。這是首度對自己近30年中學歷史教學做了檢視,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2005年退休,受邀到歷史學科中心擔任專任助理(之一)的工作3年。離開學科中心後,到板中等校兼課,曾回北一女兼課一學期,是段紀念性的回味。2014年,兼課已6年,也是「95暫綱」施用末年,我決定裸退──算是對學科中心那三年推展「95暫綱」歷史教學的工作與心情,珍重再見了。

      任教士林國中12年,教學環境與社會氣氛都還沉靜,我的教學方法以板書、口述為主,學生摘要筆記,不太需要講義之類的。1987年到了高中,適逢教科書內容、聯考方式與試題題型開始改變,教育當局也在推展影視/媒體教學法,以及後來的電腦資訊、網路運用、單槍投影機和ppt.等教學設計……,推著教學伙伴必須及時跟上,努力學習以自求多福。

      特別是在88課綱推出時(1999年),對我衝擊很大,我想很多教學伙伴同樣地措手不及而慌亂。推出88課綱之前,就跟以往國(統)編本教科書更新內容一樣,沒有對高中老師做宣導或前置的備課協助。更可怕的是,88課綱是我國第一次的「一網多本」,各出版社不同版本書的選擇與施教是大考驗。再加上後續的大考試題取材與設計,與各版本教科書內容的可能脫節/失聯,所產生的連鎖反應衝撞,高中歷史的教與學就雞飛狗跳了。這悲傷的前車之鑒,促使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在推出95課綱之前,要成立學科中心。先由學科中心透過網路與書面通訊與舉辦研習,來向高中老師宣導並提供資訊、備課參考資料,以三年為期(高中三學年),一年之後才逐年施用新課綱與教科書。

      2009年暑假,受台師大心測中心之邀,撰寫〈認識與應用:概念構圖、框架法與中學生的「形式運思」能力〉刊登於《飛揚》雙月刊59期(09/01),那是在學科中心工作、觀察和學習之後,檢選、修補在高中教學時配合電子媒體(OHP,單槍投影機等)所蒐集、編製的教學設計,想與教學伙伴分享,更希望得到指教。文章開頭就表露我的困窘:「對我個人而言,自1990年左右到2005年退休,這15年間的高中歷史教學遭受三大衝擊:大考試題、媒體教學及課程修訂。先是一波接一波,然後,排山倒海一湧而上。今天,如果用『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來自我安慰『那美好的仗已打過』, 還真的心有戚戚焉。」

      因為教材內容多、授課時間有限,而我的講課重點在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理解歷史事件的關連及影響、地理空間分布等,所以我的板書(後來的投影片)很少純文字段落抄寫(除非補充重要言論、定義),比較多是將各種/各個名詞(人事時地物)的連線,在線上註明關係,同時口述講解,學生自行摘要註記。這樣的「構念圖」(concept map)形構,須課前擬想設計,它也方便引導學生推演(自加線條、名詞及註記──形式運思)。台師大教育學院教授李咏吟《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講解「概念構圖法和框架法的教學設計」、「影像法」,很有助於我對這些理論的理解與方法的運用;日本學者宮崎正勝《早わかり東洋史 》(已有台譯本)、Kinder & Hilgemann, THE ANCHOR ATLAS OF WORLD HISTORY 兩書,是最早給我具體實例以學習「概念構圖」、「概念地圖」的範本。

      有學者將社會科知識分為四大類:事實、概念、原理、理論。「概念」是指許多事件、物體或個人的共同屬性,而被以符號或語文所定義。抽象度較低的明確概念,如工廠、檔案;抽象度較高的複雜概念,如氣候、制度。在這四種知識分類中,「概念」具有承「事實」而啟「原理原則」與「理論」的作用;研究也指出中學學生正值形式運思發展階段,「概念」教學應為中學社會課程內容重點,教師應著重協助學生建立抽象化概念的能力,並引導進行應用、分析、歸納等高層次能力。李咏吟教授認為 :「概念構圖被視為一種教學策略,由教師引導學生應用空間性組織( spatial organization )以(線條)聯結不同概念(方塊)間的關係,使一些相屬概念的關係以圖繪的方式呈現出來,促進學生對新教材學習的記憶和理解。」

      對於「框架/概念構圖法」、「影像法」的教學效果,李咏吟教授有比較:前者在加強學習前的準備、加強教材的整體性、加強教材的組織性等項都有高效度,後者的高效度則在加強教材吸引力、加強想像力,如果利用多媒體/單槍投影就能結合這兩種方法進行教學設計,能得全功。2010年(99)學測單選第38題貼示一幅畫,提示「畫家精研透視法,對物體的結構、光影效果十分了解,也注重物像解剖,花、枝葉畫得都維妙維肖。」問:這是 (A)元朝工筆畫,受阿拉伯人影響  (B)明朝文人畫,受知識分子啟發  (C)清朝宮廷畫,受西方教士教導  (D)民國寫意畫,受西方抽象畫影響。答案是(C),答對率65%,鑑別度33(81-48),這是個設計合理良好且討喜的題目。它貼示的「聚瑞圖」是耶穌會士郎世寧繪製,認識的考生也許不多,答對者應多從「透視法」、「光影」、「解剖」等字義以推敲。然而,如果65%考生們能進而織綴出一幅近代之初始,東西文明技術發展/落差與交流的時空畫面,則考、教之際的互動功德自是圓滿非常。

      我希望學生對歷史時空流變,能有如此的掌握與透視。在講述「文藝復興」以及「科學革命」時,我總想補充投射幾幅圖給學生看:維薩里(Andreas Versalius)《人體構造》的解剖圖、佛羅倫斯聖母百花教堂拱頂剖面圖。我的口述解說:維薩里的書和哥白尼《天體構造》同在1543年出版,所以這一年被定為科學革命象徵年代;請注意,維薩里的人體解剖圖像逼真程度幾近照像,因為他聘請義大利偉大畫家提香(Titian)的學生跟他合作,採用透視法精工細繪。這樣的解剖圖,大大提升近代西方醫學教育及技術。而透視法運用於建築,讓Brunelleschi完成的聖母百花教堂(1436)的拱頂跨弧直徑,比聖索非亞大教堂(537)拱頂,足足拉寬10公尺(42>32.2-32.7),而且堅固至今。10公尺vs.900年,新生vs.再生的意象鮮明。這些都是在地理大發現、殖民地擴張及海外傳教的背景下同時進行,若能再提供學生「近代西方四大歷史主流(main currents:民族國家,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航海探險與殖民)的發展與交互作用系統圖表」之類的重大史事時間軸以參照,應該很有利於學生對這段歷史整體宏觀與組織互動的掌握。

      像以上這些教學理念、方法與教學設計,後來應教科書出版社之邀,撰寫教材參考資料時,經一番選擇編修,分兩學期共6期出刊,與教學伙伴分享,詳述如下。

    「探索.新教學」:95課綱世界史教學設計6篇

      2010年6月中旬出版社邀稿,主題是95課綱第三、四冊「世界史」的教學設計分享,針對每次段考範圍的重點內容與連貫概念、各校歷史教師回應給出版社的疑難、大考相關試題的解析及利用等方面,每學期出三期,兩學期共6期,每期在段考前一個月出刊,備教學伙伴參照利用。下表列出這6期教學設計的標題(重點內容、連貫概念)、章節範圍、頁數、涵蓋歷史時間,每期完整內容請點閱附檔「探索.新教學」pdf.電子檔。




      撰寫95課綱世界史6次段考的教學設計,是對我1990~2010年間的備課手寫筆記、電子檔裡的摘要、圖表、框架─概念圖等,做一次總清理與汰選,又因此時網路資訊蒐尋進步,方便增補新穎有效又有趣的資料。可以參考利用的資料很多,重要的是如何給每次段考範圍、歷史段落一個整體宏觀的印象,並釐清重要事件與現象之間互相作用關係,而檢選、穿插若干代表性人、事、物、地的故事,讓學生能具象感受到時空變化的氛圍、形式思維與想像力。

      但是,這些教學設計的撰擬,基於20年累積底蘊的信心,加上網路資訊的補助,極盡自我感覺良好的編排,其實並非無往不利的。較早期教/學互動所沉澱的精萃論述,未必能對準後來兼課時學生的頻率,這是我邊擬寫這些教學設計,邊在兼課時運用的心得,真要時時提醒自己。然而,累積又淘洗,能精熟自己擅長的材料、方法,再視學生與課程的需要,重新排列組合以運作施教,應是歷史教師面臨不同教學環境,確保精進的方式。

      上表最右欄是最近討論告一段落的「106課綱普通高中歷史」世界史部分的「學習內容說明」,和95課綱世界史相關章節對照之後,有兩點可論:一是「略古詳今」更進一步,二是課綱再怎麼「善變」,所規劃的脈絡與解釋的角度容或修改,其基礎建構材料是差不多的,我覺得1986年6月蒲慕洲教授編寫的國編本《世界文化史》,逼得我四處求解抄錄的資料與心得,至今還可面對「106課綱」,只要這多年來「累積又淘洗」成功的話。

    13.對所任教學校的印象:校風與教學的觀察

      每個學校各有其校風、傳統,每個學生各有其需求與反應方式,差異都很大。像是北一女中,校方對於各學科都很尊重,不會有哪一個老師膽敢對體育、美術、護理老師說他們的課不重要,要借用來上所謂「正課」之類的。還有一件至今讓想到就感到欣慰和懷念的事情:我們四位歷史老師說好共同命題。

      契機是湊巧,我和陳惠珠、沈育美、單兆榮三位老師教同一年級,我們四位就相約聯合命題。起因是,與其四個人各自命題,常因思慮不周,考完被學生質問得難以招架,不如四個人一起討論一起設計,即使還是出錯了,我們四個老師口徑也能一致,該如何送分、該如何解釋也不會歧異。然而聯合命題真的不容易,即使這三位女老師都是我的學妹,但因為各自教學習慣不一樣,所以關注的重點、引用的史料皆大相徑庭。到了討論、修改彼此設計的試題時,才發現我們的著重點、切入點都不一樣。我們剛開始一兩次幾經磨合,當時大家臉色都很難看。那可能因為書教久了,不知不覺權威性格會加重,禁不住批評。後來大家漸漸都有警覺到,也有了反省,於是那兩年(我退休前)我們四個合作愉快,每個人也在這過程中 更了解各自的特點在哪裡,所以題目設計整合出去都是一級棒,那時候很多出版社都搶著用。其他的老師們也陸續跟進,可惜沒有開誠佈公的配合,效果就不好了。

      學期一開始,我們會商定每次段考聯合命題的主持人。段考前,主持人與大家商定三次討論試題的時間,並預先匯整大家email給他的題目之後,就email 給大家過目,備會題時討論。會題時,大家一邊討論,主持人當場修改。定稿之後,主持人回家後再整理、排序,email給大家確認,都沒問題了,第二天將完稿印出來,大家再看一次做最後確認後,就交給教務處了。如果還有問題,就再召開一次會題。命題完成後,我們段考的任務就等於結束了,因為一切問題(評分、解題、疑義解除)都已在掌握中。

      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才能了解什麼是「民主」,真正的民主是要能接受批判。接受批判不容易,真的民主是當別人對你的意見提出修改建議時,你是否能接受?或是願意以最好的方式提出解釋。這不容易啊!後來我在學科中心時曾宣導聯合命題的模式,但沒成功。為什麼?有些學校規模小,老師少,沒有合作對象之外,就是像我前面所說心理情結、教學慣性的問題。但這部分如果能成功,其實老師在教學時,光是每一次段考的命題,就是一次教學跟教材的交流跟合作。現在很多共同備課請大學教授來演講,這都很好。但我是覺得,如果有可能聯合命題,本身就已經是很好的共備了。有時候真的是捨近求遠,被老師的權威性綁架了。我希望你們這代一定要比我們進步,要習慣大家互相討論,別受困於那種莫須有的權威性。

      在板橋高中兼課時,成功勸說與我教同年級的老師大家聯合命題,其中還有實習老師,大家合作愉快,年輕的實習老師有新見解,也常將網路及書報上的新知提供大家分享。歷史老師聯合命題,更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們的慎重負責,他們對這個科目與試題不敢輕忽。兼課一年的祐德高中,歷史老師也聯合命題,但其他的學校就沒意願了。

      退休前曾在文成、延平補校短期兼課,學生多是重考生、在職工作者,心理成熟度較高,但內心或有些自卑。這兩個學校,都曾有學生問我相同的問題:老師,你教的這麼好,聽說還是北一女的老師,為何願意來教像我們這樣的學生?教他們會不會感到屈辱?我的回答也很標準:我想兼差多賺點錢,就像你要工作賺薪水一樣,而你還晚上來讀書求上進,精神更可佩,加油!這個經驗讓我常會思考各種境遇、各種學生的需求與應得的關懷,但總覺自己不夠深刻不夠用心。

      在祐德一年教的是高三資優班,學生對我很好、很有禮貌,可惜因有一次搭捷運到校途中暈眩,幾乎昏倒,馬偕醫生診斷我老化情況嚴重且過勞,於是決定學年結束後向校方請辭,感謝校方最後勉強答應了。但是,我忘了親自跟學生說明請辭的原因,可能讓這班可愛的孩子覺得老師不喜歡他們,甚至看不起他們,這是我至今深感愧疚又遺憾的。

    14.對學弟妹們的勉勵

      
    你們現在這個階段剛剛好。從1986年蒲慕洲的國編本《世界文化史》、88課綱講起,史學研究者已經發現,這個國家已經不可以一成不變了。那個時候社會在變遷,學術的自由跟創新已是一種趨勢。社會一直在變遷,而我們的歷史知識也一直在進步,進步到我們知道不能僵固在成見當中。歷史這門學問的重要性也在這之中逐步被發掘。所以,各位學弟學妹,出去教書時你們要記得,你們是重心。要對歷史研究、教科書進行批判與提升。

      如果有機會應邀蒐集、編撰輔助教材、教學設計,以至教科書,都可以嘗試、歷練。在國、高中教了三輪六、七年,就應藉以自我檢試教學能量。教學方法的運用、揣摩;電腦、網路資訊,更有效地用以蒐整教學資源;利用概念圖等進行認知教學設計。還有考試—聯合命題,我再次強調要找同事聯合命題,這過程中能刺激你的歷史思維、修涵你的民主精神,就像是開個小型學術研討會一樣。你會想盡辦法要為自己的想法辯護,但最終如果確認就是對方的正確,你也要展現出民主的素養去接受。我想說的大概就是這樣啦!

    附檔(備參照訪談文稿相關內容與歷史教學設計分享)
    1.  〈高中歷史教學的回顧與檢討〉:檔案下載
    2.  〈概念構圖、框架法與中學生的「形式運思」能力〉:檔案下載
    3.  〈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九州自由行〉:檔案下載
    4.  「探索.新教學」6期的教學設計
    (1)   第一期:檔案下載
    (2)   第二期:檔案下載
    (3)   第三期:檔案下載
    (4)   第四期:檔案下載
    (5)   第五期:檔案下載
    (6)   第六期:檔案下載

 

 

 

 


 

回電子報第76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76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