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79期


第81期>> 

 

 


 
系友訪談

                  回到最上層

 

 
  • 系友莊郁麟訪談

    訪談者:歐詠芝(本系行政專員)

    一、簡介
      莊郁麟,1991年生於新北市三重區,現居新北市新莊區。先後就讀新北市立碧華國小、碧華國中、台北市立成功高中。2009年錄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又於2013年攻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師從林麗月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史學文化史,碩士論文題目為《存史與失節:危素歷史評價探析》,於2018年榮獲「郭廷以獎學金」,另有學術期刊一篇。

      師大歷史碩士班畢業後,擔任新北市瑞芳國中中輟輔導替代役、新北市教育局教育服務役管理幹部、「2018點亮教育愛・新北役起來:新北市教育服務役役男關懷偏鄉學童暑期營隊」總召集人,並榮獲2018年教育部全國績優役男,曾接受相關媒體專訪。

      服役期間,參加新北市高中教師聯合甄試,錄取新北市永平高中歷史科教師正取。現為新北市永平高中高中部歷史科教師兼訓育組長。


    二、大學生活

      綜觀台灣大專院校,設有歷史系者不到20校。相較其他科系,可說是「冷門再冷門」。原因眾所皆知,已不消說。在此況下,選擇報考歷史系,甚而立志就讀歷史研究所,可謂稀有。因此,對於我錄取「師大歷史」,不僅家人、親戚未必諒解,連自己亦經歷數次迷惘,恐懼更是如影隨形。專修歷史至今近十年,仍未忘記指考後選填志願的「天人交戰」。指考成績公告,推估成績約能考取法律系。當我點選幾間學校法律系時,未能鼓起勇氣按下「送出」,總感違心。

    三、選擇師大歷史的心路歷程

      躊躇之際,回想過往上課、應考經驗。讓我投注相當精力的科目,大概就是語文及歷史。對於歷史的興趣,始於國中。國中時期的歷史老師,氣質出眾、講述輕柔,只是站在台前講課,並未設計額外活動,便能引起全班注目。儘管當時歷史科考試成績表現並非優秀,但仍私自下定決心,盡可能每天讀歷史。就讀成功高中後,在龐大的進度與考試壓力下,歷史老師仍在歷史教學用心深厚。當時,適逢95暫綱推行,台灣史份量加重、選修歷史內容改以專題。高一歷史老師是麗芬老師。還記得,麗芬老師講述台灣史時,常藉台灣文化引導,更細心帶著學生,一步步分梳教材複雜之處。雖然教學內容未必符合考試趨勢,但激起我主動學習、閱讀動機。高二分類組後,敬慧老師擔任我的歷史老師。此時,恰遇敬慧老師從他校考入成功高中,我有幸成為老師在成功的第一批學生。敬慧老師講述化繁為簡,分析論述清楚。面對考試的同時,更將歷史教學、生活及旅遊結合,不僅增廣見聞,亦使我瞭解「原來歷史這麼近」。高三應考時,我更是每日讀歷史。想到這些歷程,我心一橫、咬著牙,將師大歷史往前填。後來,我順利錄取了。

      升大學暑假,忙著考機車駕照、遊山玩水之外,亦思考職涯問題。一頭熱地選擇師大歷史,但歷史系出路如何?回想過往求學經驗,歷史老師引起我的學習動機。幾經思考,我便立定志向,期望自己成為激發求知慾的歷史老師。然而,從事教職並非易事,「流浪教師」現象不說,光是「知識量」的需求,足以使我憂慮。

    四、修課經驗

      踏入師大歷史,首先面對「三通一導」必修課。大學歷史系已無特定教材,課堂通常無講義,一切必須自己努力。「三通一導」中,史學導論是我修過最感挑戰的必修課,因為對於課程閱讀書單未能清楚掌握。當時,第一部必讀著作《史家的技藝》,閱讀過後再加上老師講述,仍難以感受馬克・布洛克為何「辯護」。不過,史學導論閱讀經驗,使我挺過大三必修「史學方法」的困難,更增添研究所寫作的樂趣。感到挫折同時,中國通史、西洋通史課程點燃我「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熱情。

      中國通史課程由朱鴻老師講授,老師每次上課皆會發閱讀書單,課堂講述相關史料、研究議題。還記得,每週二上完課、吃飽飯,我趕緊到師大、台大與國家圖書館搜尋閱讀資料,也到附近一手與二手書店找書。這讓我充分體會,歷史不只是「死讀」,也不只是窩著等待資料、被動閱讀。尋找閱讀書目的過程,從揀選關鍵字到內容速讀,我認為對於批判思考的養成,有諸多幫助。然而,最開始我未能掌握學術論著閱讀方法,也不懂如何寫作申論題,最初幾次考試表現非常不好,後來只能「土法煉鋼」,考前將書單讀三遍。直至研究所,才大概摸索一套閱讀模式。西洋通史課程由劉紀曜老師教授,老師總是娓娓道出西洋史,再搭配全英文板書,讓我非常震撼。我努力聆聽老師口中的一字一句,也努力「快手」寫筆記。印象深刻的是,紀曜老師的考試內容是四題申論、時間長達8小時(下午2點到晚上10點警衛趕人)。除了第一次考試是晚上6點交卷之外,其他皆寫到最後一刻。紀曜老師的課程,讓我充分練習申論寫作,也讓我養成「萬事寫筆記」的習慣。最壞的筆記勝過最好的頭腦,知識並非侷限「板書」,也須留意講者的隻字片語。

      大三時,選修麗月老師的中國社會史、昭揚老師的史學方法,讓我堅定攻讀碩士的意志。麗月老師開學即發下閱讀書單,書目雖然不多,但充滿經典著作。老師不僅講授許多學術議題,更細心解答聽眾疑惑。還記得,當時我曾課後寫信,詢問有關中國宗教的問題。當時提出的問題非常稚嫩,但老師仍耐心回信,更開列額外閱讀書目。當時心想「啊!原來這就是學術呀!」想著想著,便期盼能成為麗月老師的指導學生。然而,學術不只是讀書、耍嘴皮,更需要深厚的寫作練習。在昭揚老師的史學方法課程中,我嘗試以「漢軍世侯」為寫作議題。雖然現在看來非常不成熟,也頗能瞭解昭揚老師當時的意見,但可謂我嘗試學術創作的起點。透過閱讀元代相關研究,我反思「如何實踐近世史研究」。這與我後來從事明初相關研究,有極大關係。
     
     
    五、實習與研究所的選擇

      就讀高等教育歷程中,迷惘在所難免。現今青年謀生不易,「學以致用」已是需要努力追尋的理想。我們無法強求未來職涯走向,僅能「心存善念,盡力而為」。

      大學生涯中,我認為大二、大三是分水嶺。經過大一、大二課程洗禮,無論是否修教育學程,大三都將面對「史學方法」的訓練,也必須思考未來走向。若選擇攻讀研究所,大三是應考的前導期,必須開始瞭解學校、學系走向及師資學術表現。據此準備的同時,也思考自己「可以」找的指導教授(請注意,這裡說的不是「想要」)。若選擇不讀研究所,也不欲朝向教職,大三也必須開始參加各地「就業博覽會」,探索履歷寫作的方法。在每次面試練習與碰壁的過程中,訓練自我行銷、產業分析的能力或眼光,也可瞭解勞動市場行情。若欲從事教職,大三亦需開始洽談畢業實習相關事宜,並準備教師甄試考試。

      以我個人來說,是「先讀研究所,再實習」。承蒙師長親友支持,我有幸順利考取師大歷史研究所。當時,研究所錄取結果公布後,我緊急回母校成功高中將實習申請抽回。其背後考量,主要因為研究所修業年限為2年,得延畢2年、休學2年。以歷史研究所畢業率來說,再思慮自身史料研究掌握能力,我沒有把握能在3年內畢業。如果選擇「先實習,後讀研究所」,也就是必須「休學實習」,將會影響後來應對「意外」的空間(通常的「意外」,或許是學位論文撰寫進度不如當初所想的樂觀)。

      實際上,我在碩三資格考、學位論文計畫審查通過後,學位論文寫作進度已近半,資料搜整亦分配差不多,然寫作方面仍須多加慎思,多與麗月老師學習。在此情況下,我提出實習申請,一方面用運實習期間撰寫論文與準備學位考試,另一方面可延遲兵役,獲得考取教師執照的空間,並以此申請教育服務役。

      另外,有關研究所與實習學校的選擇,我建議應審慎思考。研究所不等於大學,不僅止「閱讀、寫報告、申論題考試」而已。更重要的是,經由研究所訓練,必須學會「創造知識」的能力。從「吸收知識」走向「創造知識」,是師徒永無止境的交流。因此,攻讀研究所並非一廂情願,必須從學校、老師與自身志向間,斟酌交集、增進效率。考取研究所前,旁聽課程、資料庫搜尋、校網查找開課等等,皆有助研究所攻讀策略擬定。同樣的,畢業後實習學校的選擇,或可考慮母校熟識老師,在彼此瞭解基礎上,合作無間。若無法回母校實習,則可先行打探相關資訊,思考後續應對策略。簡言之,無論實習或研究所,皆是生涯規劃的一部份,必須審慎思考、沈著應對。



    六、研究經驗

      即使天縱英才,邁入新階段、新環境時,仍須耗費精力摸索情況,將心境調整至適宜狀態。無論你是否承認,每個人進入研究所,皆不免遭遇「撞牆期」,畢竟「單純閱讀」與「學術貢獻」之間,仍有相當差距。當你閱讀諸多文章與史料後,回到電腦螢幕前,打開文書處理軟體,嘗試敲擊鍵盤,但卻終究發現自己根本毫無頭緒。

      就讀研究所前,我已決定拜入麗月老師門下。雖然持續閱讀明清相關著作,但論文寫作實際步驟與準備,仍尚未知曉。基於「近世研究」的理想,我的研究所修課方向,涵蓋宋、元、明、清、近代與現代史。許多史料與研究議題,在長時段關照下,容易找尋其論述意義及策略。然而,每個時代皆有其研究限制、走向與特色,面對諸多差異甚大的著作,需要藉由不斷閱讀、寫作與師徒討論,從中統合研究方式。無助挫折之際,在歷史學研究法過程中,聽到麗月老師分享張玉法老師《歷史學新領域》。其中有篇短文,講解「如何評論學術著作」。雖然談及「評論學術著作」,但也可藉此瞭解文章的構成與寫作步驟。

      綜合來說,一份學術研究著作包含「資料、推論過程、論點」三部分。有關「資料」,舉凡史料、研究成果皆為此。「論點」即是欲證或須證之言,經過「推論過程」才達成。也就是說,學術文章寫作不能僅是資料的整理與歸納,要經過推論並藉此試證自身之言,論述才得以完整。完成論述後,再經相關論辯,終至形成知識拼圖其中之一。因此,歷史學術論題找尋絕非容易,消耗幾月甚至幾年,尚屬正常。惶恐之餘,仍須保持閱讀習慣、心態歸零,從「研究回顧」開始,探索尚能推展的研究。

      面對「撞牆期」,我殷切期盼脫離停滯狀態。書海浩瀚無涯,徜徉期間,常感迷惘。不過,空言不如起行,我立定決心,欲嘗試創造一份學術文章。修志鏗老師專題課程時,我對「遺民」有高度興趣,一方面「遺民」議題與現代有某種程度相關,另一方面是與我的閱讀經驗連結。我讀到志鏗老師、志宏老師劉聲木相關著作,開始思考突破的方法,並直接閱讀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等著作。

      劉聲木,字「十枝」,原名「體信」。聲木、十枝,典故為東方朔得西域風聲木十枝後,漢武帝將風聲木枝,賜給臣下。若臣下有疾者則枝木汗,若有死者則折。據說老聃於周時有七百年未汗,偓佺於堯時更有三千年未折。為此,漢武帝問東方朔,東方朔則回應:「臣已見此枝三過枯死而復生,豈汗折而已哉?」因此,傳言此木五千年一濕而萬歲不枯。劉體信以此為新名字,或自指身患「黍離相思」。就如歷代遺民,易代變國後為求安身立命,論時事亦論史事,從中尋找國亡原因,及遺民自處之道。

      劉聲木著作評論諸多史事,雖其大多透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瞭解諸書內容,未能詳讀卻好發議論,但仍可反映時代與思想。在閱讀劉聲木著作過程中,我也找到「危素」相關敘述。起先關注危素,是碩一修明代專題時,麗月老師提及。我嘗試以「危素」寫作遺民相關學期報告,然其著作甚少,元末明初諸多史料更相對避世,議題開展不若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容易,故學期報告撰畢後便擱置。沒想到,卻在劉聲木著作發現危素,又配合錢穆〈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趙園《想像與敘述》,便見其研究價值:既然危素著作稀少、元末明初史料匱乏,劉聲木又何以特意論其「失節」?另,陳寅恪在清華大學校慶紀念文稿中,將危素視為存史之人(儘管品格隆汙未能一論)。也就是說,民初時,危素相關敘述有「存史」、「失節」兩脈絡。那麼,這兩脈絡型塑歷程為何?

      顯而易見,無論劉聲木或陳寅恪,皆非直接根據危素著作發論。實際上,考慮讀者或聽眾,對於諸人來說,尋求說法、開展論述相較恢復真實重要。「真相」無從證明,相關敘述形成時代氛圍則可瞭解。從明初至民初,五百年間危素相關敘述不斷傳抄。諸敘述相較,又可見其抄寫段落、安排脈絡差異。因此,面對諸史料時,必須留心字裡行間細微差異,同時關照史料形成時代背景。簡言之,我的學位論文欲探究危素「存史」、「失節」歷史評價形成歷程,並使讀者瞭解其複雜程度。

      危素相關史料的匱乏,增添撰述難度。多次試寫,再與麗月老師長時相談,學位論文逐漸形成。雖研究方法並無新穎處,然論述建設仍煞費苦心。學位論文考試,承蒙近史所妙芬老師、昭揚老師與麗月老師斧正,得以順利通過。後續,我欲嘗試體驗學術著作出版審查過程,將碩士論文交付系上「郭廷以獎學金」,沒想到順利獲獎。誠惶誠恐,期待能在期限內修改付梓,為台灣歷史學界略盡棉薄之力。

      學位論文考試結束,代表學術研究必須暫告段落,面對下一階段來臨。準備學位論文考試同時,我亦取得教師執照,並參與兵役體檢,準備獲得畢業證書後,緊接服役。

    七、服役啟發

      經過成功嶺2週基礎訓練、教育部2週專業訓練後,我正式分派至新北市瑞芳國中,擔任教育服務役—中輟輔導專長,進行中輟及高關懷學生輔導工作。瑞芳國中學生數約五百人,班級數約20班,可謂東北角最大校。雖地處瑞芳繁華市街旁,但因新北東區礦場關閉,孩子們家庭生計困難,難以維持良好就學。每日早上,我手抓著點名版,逐班觀察孩子們出缺狀況。班級巡視完成後,輔導處同仁與我鎖定缺席孩子,擬定出校協尋、家訪路線。有時,驅車前往猴硐、基隆河畔與東北角海邊,搜查蹤跡,期望將孩子們帶回學校。好不容易找到孩子,卻發現孩子身上可能有些疾患。有時,也會前往孩子家中,探查是否在家,並瞭解家庭是否需要社福資源。因此,短時間內,我的足跡遍佈瑞芳山河海,見識許多城市邊緣孩子。

      執行中輟輔導工作同時,我亦參選新北市教育服務役管理幹部,順利當選並通過訓練。協助新北市教育局舉辦諸多活動之餘,每月亦需巡訪各地役男幾次。巡訪役男時,除了瞭解役男處境之外,亦嘗試體諒其情緒,特別是服役期間又需找工作、投履歷的無奈。雖然無法具體排解役男疑難,但至少可助其有跨越挑戰的勇氣。另外,承蒙新北市教育局信任,我被推舉為「點亮教育愛・新北役起來:2018年新北市教育服務役役男關懷偏鄉學童暑期輔導營隊」總召集人。營隊為期三週,分別由瑞芳國中、金美國小及雙溪國小承辦。設想活動包裝與課程,亦需致力組織新北市各處役男。適逢兵役制度改革、替代役退場,人力招募更加不易,役男所需承擔的營隊工作份量倍於先前幾屆。不過,我有幸能與一群志同道合管理幹部與役男共事,營隊活動效果更無打折,堪稱新北市教育役「絕響」。在這過程中,我體會團隊工作難能可貴之處,不在「執行周全」,而在「凝聚共識、培養氛圍」。由於中輟輔導及營隊工作成效,在新北市教育局校安室、瑞芳國中推薦下,我榮獲教育部教育服務役全國績優役男獎項。這對我來說,不僅是肯定,更是疲累之際的「強心針」,使我挺過各種困難。

      綜合成功實習與中輟輔導過程,雖然疲累,但亦充實拔尖、扶弱資歷,親身見證複雜的教學現場。從中,我體會「調頻」的重要。每個人皆有其獨立思考及判斷,教育的意義絕非千人一面。對於成功高中的孩子來說,直接體會教育改變未來的功能,又由此衍生相關憂慮。對於瑞芳的孩子們,國小、國中是「義務教育」,出席僅是「守法」的表現。面對諸多孩子,或許先建立關係,瞭解其想法為要。基於彼此信任,孩子願意分享相關心得,再藉此陪同找尋生涯方向。

      我想,身為一位教師,需保持靈活且溫柔的內心。畢竟人生無特定方程式,孩子達到世俗所謂「成功」,未必能順心生活。無人能預知未來,因此迷惘可謂人之常情。每個人皆是「摸著石頭渡河」,也難免伴隨惶恐。面對孩子們的情緒,或許教師需費心體諒,找尋內心癥結。

    八、結語:「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

      無論大學部、碩士班或博士班,每個人皆會面臨生涯抉擇,內心總是縈繞「下一站在哪裡」、「接下來往何處走」。無論找其他工作也好,又或是參加教師甄試,總是希望能全心投入、盡快確立未來,然實際情況卻難以如此。隨著年紀增長,生活複雜程度不同以往。我們無法單純只做一件事,被迫維持生計、課業、感情或家庭之間的平衡。諸事拉扯,情緒亦有所起伏,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邁向理想路途長且阻,如何調整狀態、重整步伐,值得反思。

      面對忙碌,「時間管理」已是老生常談。盡力增進效率之外,心念或可稍加轉換。回想服役期間,輔導中輟孩子同時,需承辦新北市教育局交辦業務及暑期營隊,又要準備教師甄試,常感時間匱乏。每日犧牲休閒與睡眠,執行各種事務時,曾怨嘆業務太多、教師甄試太難等。儘管事情無完結一日,也難以使任何事盡善盡美,無論如何,皆須冷靜面對一切,逐步解決問題。正如嚴耕望所言:「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放寬心實踐諸事,藉此精彩生活。正視自我情緒與身心狀態,嘗試冷靜面對各種挑戰,安排適當休閒,同時亦不吝主動尋求協助。

     

 

 

 

 


 

回電子報第80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80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