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43期


第45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 系友葉宗鑫老師訪談

    訪談者:本系碩士生陳裕文同學

            此次訪談對象為系友葉宗鑫。師大歷史系畢業後,先在新北市錦和高中實習半年並考取教師證後,再至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攻讀碩士班。除了在課業上的努力外,自高中時便加入熱音社的他亦繼續在音樂的道路上持續努力中。在歷史、音樂與人生規劃上,系友葉宗鑫有何看法,為本次訪談所欲分享的重點。

    1.
    為什麼會想要念歷史系?讀歷史系四年下來有怎樣的收穫?

        「
    為什麼會想唸XX系?這個問題大概從進大學到研究所甚至去找工作都會被問到,大概會被問一輩子。若直接說喜歡會不會太任性與隨便()其實當初高中二年級時認為未來應該要唸商科,原因沒有想太多,就是能賺錢,但是成績與興趣似乎都不在此。三年級時以模擬考成績大概預估未來的落點在中興、台北大學歷史系,加上在各科內歷史是我比較喜歡也比較擅長的科目(以台灣的歷史教育來看就是當時比較會背),因此自然而然的三年級拚大學考試的方向就以此為目標了。指考結束後於最後一個月的衝刺班,成績衝到了師大歷史系,因此當時為何想唸歷史系? 應該就是成績加上興趣,並未仔細想到未來出路什麼的,就跟一般的高中生在填大學志願一樣,對於歷史開始有不同的認識是在大學四年期間產生變化的。

         四年下來有什麼樣的收穫?這可能可以單一作為一個主題了,簡單的幾句話講大概就是對歷史的認識的改觀,重新省視大學以前幾乎是單一視角的歷史教育,並從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解釋同一件事情。另外就是對時事的關心以及公共事務的參與,在我的家族中大概就我最常上街頭吧!
     

    2.
    分享一下怎樣面對實習的各種情況,以及準備教檢的方法

         實習真的是很難忘的經驗。行政上這段時間我很幸運的分發到輔導室,在輔導室其實不像在教務處或學務處忙碌,偶爾
    key in資料與幫老師處理些處室的雜務。比較有趣的是有不少實務上支援的工作,像是支援特教班早上的體育課、支援高關班學生的校外參訪等等。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某一次校外人士翻牆進入校園要找高關班學生,輔導室接到通知後也跑去抓人,最後還好只是校外人士因段考較早結束來找朋友。

         在輔導室雖然比較輕鬆,但面對的學生更多樣,支援時也有機會直接接觸這些學生,透過直接的實務經驗,遠比在書本或課堂上所學得來的真實,也才能真正去體驗。導師實習或教學實習部分也是相同的,因此實習時可說是修完教程後,再重新一次的學習。
        
         教檢的話,師大人都會背負著不可失敗的壓力,但教檢難度卻一年比一年難,因此雖說教檢相較於教甄簡單許多,但由於不能失敗,壓力仍然很大。教檢準備方法因人而異,從小到大參加過如此多的考試,每個人的方法也都不同,老實說我的準備方法是很不好的示範。通常學校都會有實習老師組成的讀書會為了通過教檢與未來的教甄準備,但我實習時讀書會的效率很低,加上讀書會時不少同事時常被指派任務,因此讀書會成效與出席率都不高。認真開始準備是在實習的尾聲,同時向朋友借一些以前學長姊的重點整理,搭配市面上的教科書與一些所謂的「必讀」書目,並與以前大學同學於實習結束後組成「唸書會」,加上不少的習題練習,這就是我準備的方式。但也因為我很早就打算先不走老師這條路,因此僅以教檢為目標,若是要繼續考教甄,我這種方法鐵定失敗的
    ()

    3.
    畢業後是怎麼規劃未來?沒有繼續教師之路的原因是?

         由於已經先考上政大台史所,實習完後我馬上就無縫接軌進入政大台史所唸書。畢業前對於未來的規劃滿模糊的,教育實習對我來說只是一個人生的體驗,但實習之後,更堅定我暫時不會走教師這條路,不過會選擇與歷史、文化相關的工作。選擇不繼續教書,並非我討厭學生、討厭教書,而是我並沒有「特別」喜歡。我認為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有足夠的熱情,教育尤是如此,老師的教學態度很有可能影響任何一個學生的一生。由於我對教育的熱忱不足,更不想以得過且過的心態進行教學,所以並未繼續,但人生的路很長,或許哪天轉變也說不定,像是現在課綱的問題,曾有想過挑戰教育現場的念頭,不過還是研究所先畢業再說吧
    !

    4.
    讀研究所到現在,有怎麼樣的感想?為什麼會選擇念台史所?

         選擇台史所除了愛台灣與興趣外,我認為研究台灣史由台灣人來研究才是最恰當的,且台灣就是我們所居住的地方,但對於台灣的了解與相關研究,仍有很大的開拓空間。另外研究時不用到太遠的地方去取材
    (若研究荷蘭、西班牙時期的話另當別論啦呵呵),台灣本地就有不少史料仍有待好好開發。

         與大學最不同的是:大學是吸收知識,研究所為產出知識。研究所課堂的討論、思辨與大學相比也是不同的層級,尤其上課人數少,與老師面對面的教學,上課更加緊繃,不過也因此與老師的師生情感會比大學更拉近距離。研究所的課程與學習更加的專精,但也越來越注重科際的整合,尤其是社會科學,歷史研究除了的史料堆積,若能運用理論,對於歷史研究能開拓更寬廣的道路。

         台史所與現實社會的距離是很近的,尤其近年台灣意識的上升,台史所的師生也為街頭的常客。很多人認為念台史所,或這種台灣為主的研究,政治傾向就是泛綠、民進黨的支持者,但在多元社會下,並不能僅以二分法來將台灣政治單純的藍綠而已,仍有許多不同的面相,人民對政治的選擇也是如此,台史所的學生也是多元的,且基於學術的專業在研究上也是盡量避免過於強烈的意識形態,因此台史所的相關研究仍然有其專業性。


    5.
    你從高中、大學就參加了吉他社,也組了樂團,那麼音樂對你的意義是什麼?你怎麼樣在生活中實踐你對音樂的想像?

         音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啊
    !就像運動、閱讀等等,都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若不玩音樂,老實說還真的不知道怎麼生活。從以前到現在玩的音樂與喜好的類型為搖滾樂,特別是藍調、Hard Rock等美式搖滾。這些音樂描寫的內容很廣,各種題材都有,因此在創作的時候也什麼都寫,有靈感、體悟或經歷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寫成歌曲,透過歌詞與節奏、旋律來表達最直接的感受。

    6.
    讀歷史系對你的音樂路是否有對你產生影響,或成為你創作的靈感?

        念歷史系改變我對任何事物的看法、觀點,在音樂這部分也是肯定受到影響的,加上本身就比較喜愛老搖滾、比較老的音樂,現代音樂有很多成分仍保留或改編,都有跡可循,能更清楚地抓住這些脈絡,並適時用於創作中,應該就是念歷史系加上對音樂更加了解後相輔相成的成果吧。

         至於靈感的話,我還不太會將歷史故事放入創作中,也沒想過。雖然念台灣史,也喜歡音樂,但兩者串起來對我來說尚未有特別的感覺,這部分沒有感覺做出來的東西是很無趣的!不過我會將有感覺時事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這也是依些玩音樂的人會做的事,是很普遍的。不過人總是會變得,未來更成熟或有更多的體悟,或許又會有不一樣的見解。


    7.
    如果有學弟妹也想要走音樂的路,你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其實我不算走音樂這條路啦!玩團、玩音樂是我的興趣,是一種生活,不過身邊倒是有很多走音樂的朋友,也算是稍有了解要走音樂這條路是何等的艱難。

         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下,數字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就的指標,因此錢賺越多看似就越成功,走音樂這條路在台灣比走文史哲相關領域還要來的辛苦,因此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而走音樂這條路,需要專業的「做音樂」技術,錄音、混音、後製等是必要的技術,同時也必須先有器材才行;人脈也是需要好好的建立,也是出社會後各行各業必須做的事,且音樂的圈子其實不大,有好的名聲是很重要的!也有不少人是透過音樂相關的教學為收入來源,有更多的人是有一份工作,但仍然持續玩團,畢竟為生活的一部分。

         走音樂這條路是件辛苦的事,也不可能僅靠玩團就能在社會上生存,要不斷地吸收各類音樂相關資訊,並不設限制,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此僅供參考。


    p.s.
    此指的音樂為流行、通俗的音樂,絕非古典樂等

 

 

 

 


 

回電子報第44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44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楊鎮魁、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