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100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109.10.22109-1 研究生講座】 李宗信教授:歷史時、空與社會網絡的圖像化─以台灣史研究為主的案例分享

    紀要:許馨文(本系碩士班學生)

      李宗信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台灣區域史、台灣水利史、歷史GIS。本次演講主題以如何使用地理數位資訊系統,讓史料可以圖像化、具體化,李宗信教授以多年應用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數位人文與地理、台灣史所累積的經驗,分享在研究過程與成果。

      李宗信教授首先提出使用
    GIS系統(地理資訊系統),可以進行地圖套疊、數值分析、空間分析透過電子計算機,將抽象的社會網絡關係資料具象化,分析地圖達到更全面的觀察。

    地理資訊系統包含對地理空間資訊的分析處理、應用,能協助我們解決實際世界問題。處理向量、點線面所形成的資訊,製作屬性資料和坐標系統,將資料製作成地圖進行套疊,使地表上的資訊可以更容易被觀察。

      地理資訊系統將資料視覺化、透過座標位置進行空間分析,使用圖層的套疊可以將不同來源、不同時間的資料整合再一起,能協助歷史空間的重現與具象化,將看似無關的資料套疊成圖像,也許能發現以往容易被忽略的相連性。


      地理資訊系統在台灣歷史研究的應用,多與族群、水圳、宗教活動有關。這類研究需要使用歷史統計資料,而台灣保存不少日治時期的統計資料,統計資料來自行政區,然而行政區會變。行政區的追查可以透過古文書、土地買賣契約…等進行追蹤。清治時期沒有土地登記制度,通常多靠土地契約證明所有權,日治時期採用土地登記制度,因此產生一段土地申告時間,日治時期之後,土地契約幾乎土地號碼相同,也留有戶籍資料(番號),與地籍號碼是一樣的。


      
    GISRSGPS統稱3S,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影像,定位系統。調查土地位置時,可以使用GPS協助解決無法確認現今位置在過去空間的定位之問題。

      在研究台灣神明遶境時使用
    GPS系統紀錄遶境路線,以利於研究者分析路線背後的意義。透過進行不同地圖地圖的套疊資料分析,需要使實際測量過的地圖,並使用相同的座標系統,但使用時仍需要訂正校位,因為地圖的誤差是無法避免的,誤差值的包容度因人而異。


      圖層的套疊,可以了解清初遷界令的實施狀況為何,分析使用此方式找出遷界令對中國東南沿海的影響力。

    空間分析時我們須注意如何解釋圖,面量圖有很多不同的呈現方式,圖會因為不同的分類方式產生不同的結果。

      觀察新社高農第一任校長從
    1917-1977的日記,裡面詳細記錄他的生活軌跡,按照其生命軌跡製作成圖,可以觀察其網絡關係。目前老師也以此方式進行林獻堂日記的研究,希望透過生命軌跡套疊,了解相關人員之間的關係,發現以前沒有被注意到的人物網絡關係。


      空間屬性資料直觀的資料有水面剖面圖,視域圖。將瑠公圳、大坪林圳、霧裡薛圳等台北平原三大圳的先天條件、主幹道流經區域繪製成剖面圖,了解水源位置,進一步說明爭水問題以及水圳的費存順係。
    1899年的調查發現新店溪的水位只有30年前的一半,透過圖面的水域分析,觀察到這可能與開港通商後,大量種植茶葉有關。


      地理編碼,將日治時期的門牌號碼和土地號碼製成座標,這些號嗎會出現在戶口資料、土地申告書,進一步將上述日治時代土地調查所留下的資料空間化,
    透過地籍圖製成的座標,即可找到明確位置和相關人,有助於開始進行訪問調查。

      日治時期的土地調查,土地所有者將經年累積的契字交由日本土地調查員原書照核進,並蓋上認證章,成為法律文件,並將原件還給所有人,這些資料確實記錄人名和地名,使用地理資訊系統分析這些資料,有助於發現、解決以前未察覺、為解決的問題。


 

 

 

 


 

回電子報第101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101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葉高樹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吳思璇、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