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89期


第91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2019.10.31【108-1 研究生講座(三)】 陳秀芬教授:從蔣維喬靜坐法初探近代中國的身體革命

    紀要:林宣妤(本系碩士班學生)

      陳秀芬教授,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明清史、醫療文化史。本次演講的主題為「從蔣維喬靜坐法初探近代中國的身體革命」,透過民國初年,由蔣維喬所掀起的靜坐熱潮,觀察靜坐在中國歷史上的演變,及背後所隱含的身體觀。

      演講一開始,陳老師首先從靜坐的傳統談起,說明靜坐不僅僅是佛教與道教中的一種修練方式,宋明理學家更視其為道德修養活動,因而廣受推崇,不少著名理學家,如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皆有進行靜坐的經驗。這樣的靜坐傳統,作為文人養生與修身的方法,一路延續至明清兩朝,許多近代名人,亦保有靜坐的習慣,像是曾國藩、譚嗣同與梁啟超等人,其中具備醫生身分的靜坐愛好者也不在少數。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民初蔣維喬所推動的靜坐熱潮,此時的靜坐活動帶有一定的私密性,人們通常不會公開自己的靜坐細節。

      書店中,一本由蔣維喬所撰寫的《因是子靜坐法》,不僅促成陳老師本次的演講主題,更揭示民初以來所興起的靜坐風潮,與中國傳統靜坐活動的不同之處,靜坐的隱密性逐漸削弱,成為人們能夠共同分享、討論,甚至是出版的活動。由於自幼體弱多病的緣故,蔣維喬開始接觸靜坐,並發展出一套自己的靜坐方法。而同一時期的日本,在岡田虎二郎與藤田靈齋的推廣下,十分流行靜坐,這一現象刺激了蔣維喬。蔣維喬認為,靜坐本是中國的傳統,但由於過去人們在靜坐時,往往不會公開自己的靜坐方法,或是靜坐後的成果、心得,因此儘管中國一直存在靜坐的傳統,卻未能像日本那般風靡。

      受到日本靜坐風潮的影響,1914年,蔣維喬出版《因是子靜坐法》一書,在書中教導人們如何靜坐,以及自己透過靜坐而改善的身體情況。《因是子靜坐法》出版後,不僅銷售量達到數萬冊,登門討教者也絡繹不絕,靜坐在中國社會受到的歡迎可想而知。除了各種報章雜誌的爭相報導,不少學校亦開始讓學生嘗試靜坐。由於蔣維喬非常強調靜坐時的親身經歷,所以在許多報章雜誌上,都可以看到人們公開地談論自己的靜坐過程與身體狀況。而報刊也成為靜坐的傳播媒介,以及修練技法的引導途徑,使得靜坐轉變成一種透明公開的科學。

      儘管蔣維喬所提倡的靜坐活動,受到了不少人的歡迎,其中更有許多青年學子,但批評蔣維喬的人亦不在少數,尤其在五四運動之後,強調運動的觀念,對於靜坐的推廣無疑是一大打擊。面對外界的質疑,蔣維喬將靜坐形容成一種動與靜的修養,並表示靜坐能夠改善中國人的國民性,更可以協助人們治病強身,提高青年的學習力、消除性焦慮。

      透過對於靜坐在歷史中轉變過程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近代以來的這股靜坐風潮,反映出人們在身體觀念上的變遷,修練的技法與自身的健康情況,成為能夠公開討論的知識,中國社會在此時期對靜坐的推崇,也顯現在西方知識體系與文化衝擊下,社會所產生的不安定感。在演講的最後,陳老師也提醒,近代報刊等傳播媒介大量興起,確實是民初靜坐風潮的一大助力,但面對過去大多是以口傳,或是親身傳授的修練技法,文字在傳播上是否會受到限制,因而難以將知識完整的傳遞,亦是需要再進行釐清的部分。

 

 

 

 


 

回電子報第90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90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葉高樹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