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54期


第56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系友沈育美老師訪談

    訪談者:本系碩士畢業生管珮文同學

    簡介

      沈育美老師,師大歷史系67級畢業後,進入臺北市重慶女中(今重慶國中)任教,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借調北一女中服務,民國八十四年參與八八歷史課綱的研擬工作。民國九十五年退休後,除了参與社區文史工作外,沈老師到體制外的台東均一國中小、宜蘭慈心華德福高中擔任志工,繼續從事教育工作,並接受華德福教育師資培訓。


    1.
    廣泛閱讀與旅行經驗:

      我從小就很喜歡文字、很喜歡閱讀。但在家裡閱讀會被媽媽罵,媽媽說我只要眼睛接觸到鉛字,就聽不到其他人在說什麼,所以我都跑到外面去,讀課外書、寫日記。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我晚上吃飽飯就到教堂去讀書。因為家裡沒有一張我自己的書桌,所以我都在外面讀書到晚上九點,之後才回家做家事。假日我也都往學校跑,還記得讀北一女的時候,大年初三我就毅然決然換上制服、背起書包(註:根據北一女中校規,學生假日到校,需著整齊制服才能入校),到學校去讀書,因為只有在學校,才有一張專屬的書桌。

      我一直很感謝一位小學同學,她家有很多書,讓我可以經常去借閱。她家有什麼書我就看什麼,所以我小學就在讀華嚴的很多小說,像是《智慧的燈》、《生命的樂章》、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李抱忱《山木齋話當年》,另外還有《簡愛》、《咆哮山莊》、《傲慢與偏見》,以及每一期的《文壇》。

      小學的閱讀經驗中,對我影響最深遠的一本是鍾梅音的《海天遊蹤》。當時我就在想,哪天能到各處去玩多好。所以我真的在大學畢業四年後,利用暑假完成夢想(還在師大史研所暑修班辦理了休學),花了二十幾萬,走過歐洲十二個國家。

      那時是民國七十一年,要出國不容易,我以為是此生唯一一次的出國機會,因此非常珍惜。我帶兩個相機,一台拍幻燈片、一台拍底片,還有筆記本,事前買了地球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世界風物誌》兩大套書,先讀過要去的部分、做筆記。歐遊期間每天早上我五點起床,天微微亮就出門,走到旅行團吃早餐的時間我才回來,一個多月下來,把運動鞋都磨穿了。一路上我都在記筆記、拍照,晚上把所見所聞寫成日記。這本日記本是那次旅行很珍貴的資料,後來也被我用在教學上。例如,有一次上課講到巴黎,我念了那本日記寫巴黎的幾段給學生聽。那班有兩、三個同學深受感動,後來她們上大學打工存了錢,就利用暑假到法國租房子,在當地旅行了兩個月。


    2.當老師的原因、教學歷程:

      會讀歷史系、會來當老師,可能冥冥之中有些安排,有外在的因素,也有我自己內在的因素。

      內在可以追溯到我幼稚園的時候,當時家裡很忙,即使生病,母親也會把我送到學校去。有一次我在幼稚園發高燒,老師把我抱在膝蓋上,用冰袋幫我退燒。在家我們小孩子很少有機會這樣被照顧,所以這次經驗難忘且美好。後來從小學到國中,每個階段都曾遇到一、兩個老師對我特別好,所以我覺得在外人當中,對我最好的就是老師,心底因此埋下從事教育的種子。

      外在的因素是在一女中讀高二的時候,我爸常念在嘴邊的一句台語是「讀高女,愛吃嘸愛煮」,意思是說女生讀那麼多書,就不愛做家事,所以他一直要我休學回家幫忙。當時我跟爸爸說:我要念到高中畢業,大學我自己負責。所以決定考師大當公費生。

      當時填志願的時候也很好玩,因為對英文和教育行政沒有很大的興趣,就沒有填英語系和教育系,歷史系、地理系、中文系照分數填下來,分發上了歷史系。

      大學階段,我很積極,不會只侷限在歷史系,會去參加社團、做校外志工,也去四處聽課。像師大國文系的「史記」、李霖燦老師在台大歷史系開的「中國美術史」,大一暑假還去故宮自費研習「故宮文物」數週,師資包括了那志良、李霖燦等老師,每天回家,我會把筆記謄抄一遍,後來到高中教中國文化史,當年我在故宮上課的筆記都還用得上。

      我覺得四處去聽課的滋養非常重要。像是我民國八十幾年在北一女教書的時候,晚上還去國語日報上了半年、每次三小時「台灣本土自然科學種子教師」的培訓課程。那時候才開始了解臺灣的大地,像是臺灣的蕨類、臺灣的高山生態等等。所以我不是因為喜歡歷史系就只讀歷史,我一直都很雜食,多方涉獵、多方接觸。

      師大畢業後,先在重慶女子國中教了九年半,後來因為李國祁老師推薦,才進北一女教書。我還記得當時放寒假剛好回到貴陽街的娘家,老師打電話來,說:「給你五分鐘考慮,北一女校長現在就在校長室等你。」我問了一下家人的意見之後,就趕到學校去跟校長報到了。

      開學不久,李國祁老師又推薦我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指導委員會,先是參與國中實驗教材研究計畫,研擬教材綱要(77-79年),再擔任高中歷史科研究委員,研擬世界近現代史與世界文化史課程綱要(79-81年),之後再參與高中歷史教材課程架構基礎研究,成為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委員會委員(81-84年),此外,參與《歷史教學雙月刊》的編輯,之後學校指派我参與大考中心的基測試題研發(84-88年)、台北市學測試題研發(88-89年),多次入闈出高中聯考試題,因為這些經驗,接觸到歷史教育從課綱到評量的一些研究事務,印象深刻的是擔任八四課綱(四年後始實施,又稱八八課綱)小組的高中老師代表,當時課綱經過專家學者長期討論研擬,在北、中、南辦理公聽會公布草案,會後再回去整理參與者的發言紀錄,課綱研擬過程的嚴謹與仔細,由此可見。

    3.教學風格與理念:


      我上課比較活潑,上課前,也許會先講最近發生的大事、讀一段詩、唱一首歌,或是聊聊圖書館前的木芙蓉、法院前的櫻花,它們的顏色、姿態隨著季節改變等,讓我們在開始上課之前,先按摩一下心靈。因為當心靈土壤是冷硬的時候,死硬的知識是沒有辦法澆灌進去的。歷史課本雖然述說了很多人的生命,但高中的教材比國中還要深,還有很多要思辨的東西,屬於人性和情感的的部分就比較少,也沒辦法談到太多歷史中的生命與人性,教國中的時候,我喜歡跟同學們講歷史人物的小故事。而高中教材太多,較難觸及,我記得有一年,一個高三同學在討論考卷時舉手說:「老師,請你跟我講張獻忠,除了這三個字之外,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能夠講的很有限,可以講得出他的「千殺碑」,但我們對於他其他的部份所知有限。這個同學目前從事劇本寫作,所以她那時候會有這樣的關懷。然而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多而雜、課文也是不帶感情,教學目標著重在培養思辨的核心能力,所以就沒有時間關照到太多歷史生命故事的人性和情感。

      上課的時候,我不會只上歷史,因為青少年正是開始認識真實世界的年紀,只有課本是不夠的。我曾帶學生組織讀書會,像是討論「什麼是理性」、「什麼是事實?觀點?歷史解釋?」、帶學生聽校外演講、跟學生討論時事,拆解報紙、文本背後的含義、分組口頭書面報告、實地訪察歷史現場、寒暑假帶學生田野調查撰寫小論文。還有,像是野百合學運的時候,學生也會回來告訴我她們在廣場上蒐集的資料、看到的事。下課時間我幾乎都停留在教室,跟學生繼續討論上課來不及討論的事,經常從這班直接到下一班上課(太瘋狂了,我不鼓勵常常這樣,會傷身~)。

    4.
    給同學的建議:

      學業很重要,「做」更重要。我們的教育比較缺乏「做」的經驗,只有去做、去體驗,你才能知道你還能做些什麼。「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不只用來作學問,也是豐富自我生命的法則。自忖幾次受老師推薦,可能都是因為當年上課時勇於發問,及作報告時有用心。

      此外,閱讀也是必須的。電子媒體的變換速度太快,常來不及讓你反覆涵詠,就又有新的資訊跳進來,所以一定要保持閱讀的習慣,讓你可以有時間反思,磨練自己的邏輯思維,筆記自己的思路歷程。

      華德福教育提到「七年階段論」:0-7歲求善,7-14歲求美,14-21歲求真,21-28歲是真正的自我正要長出來的時候。你要學著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夠分辨從小所學的東西,哪些滋養你、哪些綑綁你、哪些照亮你,以崇敬的心對待萬事萬物,有意識的面對萬物真理,每個禮拜留一段時間靜坐、冥想,或讀詩(我大一時,每天讀泰戈爾詩集,與他的詩句對話),讓念頭靜下來,以便回到自己,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讓意識的光照耀,你會走得更篤定,你的能量會更能夠讓自己與別人分享。

       將生命的火把舉得高高的,讓更多的人,找到他們回家的路。


    5.後記:


      從小到考大學前,臺灣的教育制度和社會環境總要求學生「只要讀好書就好」。所讀的書,當然是課本,其餘跟考試不相干的,大多被認為無關緊要。沈老師極不喜歡這種體制內的教育方式,於是她不僅以身作則,也鼓勵學生多接觸這個世界、多反思問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即使曾經遇過要她「只講課本就好」的學生(其實只上課本教材更輕鬆),她仍盡可能地打開學生心中的窗,澆灌那片亟待多重養分澆灌的心靈土壤。

      在訪談進行的過程中,沈老師總能信手拈來一些承載她生命足跡的證據。像是從前學生寫給她的話語、一本寫著隨筆的詩集,或是一張從前與友人唱和的書籤,讓筆者發現,那些不為應付什麼目的,真正用心去感知、響應的知識與生命體驗,才是在沒有成績數字評量之後,最動人雋永的。

 

 

 

 

 

回電子報第55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55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