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52期


第54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5.10.13 【105-1 研究生講座(二)】檳榔與佛教

    主講人: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紀要: 岑錫源同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佛教跟檳榔為什麼會合在一起,兩者到底有什麼關係?林富士教授一開始先說明,是檳榔在台灣社會經歷「污名化」的過程、台灣絕大部分現代佛教的檳榔之戒現象引起了林教授研究動機。可是,林教授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指出檳榔與佛教的文化圈是高度重疊在一起的。林教授因此希望藉此演講能了解古今之變,讓佛教之外的人,或者是現代佛教徒去理解兩個傳統之間的關係。在台灣社會,吃檳榔一般認為是不文明的原住民、低下階層者的不良習慣,但是檳榔的地位並不從來如此。為了探討檳榔在佛教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佛教在檳榔文化的發展過程所扮演的角色,林教授就從現代開始追溯,一步步地介紹檳榔在佛教世界的傳播史。
     
       林教授指出,吃檳榔的人,即檳榔族在史前時代就已存在,已至少有五千年歷史,而考古資料顯示,檳榔族的分佈範圍,從南亞、東南亞、中國南方等都在檳榔文化圈內;而比較佛教傳播的核心區域,兩者有著高度重疊的現象。因此,佛教對檳榔的態度是值得注意的。林教授根據傳世的漢文文獻,指出古代印度、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南方的佛教僧人,基本上都認為檳榔為「許食」之物,但是有條件,那就是為了健康或宗教儀式的前提下吃,如果不是,檳榔則不宜多吃,當然更禁止為了追求「逸樂」而吃檳榔。在古代,檳榔被普遍視為藥物,除了用作調藥,佛教徒也將檳榔當作祭品和作為交際應酬的「禮果」,佛教信徒也由此多貢獻檳榔。林教授也具體舉例,歷史上有名的高僧,如智顗、玄裝、鑑真、惠洪、宣無言、釋大汕等在文獻上都有曾接觸過檳榔的記載。
     
      在某些東南亞國家,投降就會贈送檳榔,即表示屈服之義,這是檳榔作為文化象徵的一面。而在佛教國家之間交流的時候,檳榔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檳榔是貴重的貢品,上層階級之間,有通過「朝貢」或「贈與」的方式,在亞洲地區不斷流傳,從另一角度來看,在傳播過程中檳榔就是在國際貿易中扮演商品的角色。而處在檳榔文化圈之中,僧人對檳榔自然有所觀察和留下記錄,林教授就此將相關文獻分門別類,指出名物考證、醫藥、物產與禮俗、貿易往來和佛門生活五種類型的檳榔文本。事實上,林教授總結道,從第三世紀開始,檳榔文化圈不斷擴大,而近代以前,佛教傳播圈與檳榔文化圈的高度重疊,可以說佛教至少是接受了檳榔文化,並且可以合理推斷,佛教對檳榔文化的傳播也是有所貢獻的,還可能是中國檳榔文化的主要推手之一。
      
      對於檳榔在古代的輝煌以及在現代的沒落,林教授認為,檳榔與香煙的功能相近,都是作為人與人之間交際應酬之物,只是檳榔不易保鮮、容易腐爛,才在與香煙的競爭下處於劣勢,因緣際會,逐漸地退出歷史的舞台。而面對現在檳榔在台灣社會的局面或者命運,林教授只留下「何昔日之芳草兮,直為今日之蕭艾」一句作感嘆。

 

 

 

 

 

回電子報第53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53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