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49期


第51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 系友游鑑明老師訪談

    訪談者:蔡東霖 同學(本系碩士生)

    簡介

      鑑明老師,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口述史學,口述訪問經驗豐富,並曾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刊以及《無聲之聲 (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 (1600 -1950)》、《中國婦女史論集》等婦女史論文集。

      著有《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1937年前的歷史照片和漫畫》、《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等6本專書,另有近50篇的期刊和專書論文,以及《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春蠶到死絲方盡:邵夢蘭女士訪問紀錄》〈張玉法先生訪問紀錄〉等口述歷史專書與專文。



    1. 老師接觸歷史的契機

      考大學時,我的第一志願是中文系,但錄取我的卻是以西洋史和近代史為主的政大歷史系。因為喜歡用歸納方式整理歷史,我高中時的歷史成績還不錯,所以沒有進到第一志願,我還是能接受。在學期間,我曾思考畢業後的走向,教書、做研究、當編輯或出國深造,都是我所嚮往的,於是我修了教育學分、也去補習班上考托福的課程,但因為自己行動不便,教書、做研究、出國對當時的我,根本是夢想。


    2. 政大歷史畢業後的工作與師大史研所的深造

      政大歷史畢業後,我圓了第一個夢,在艾文博(Robert Irick)博士負責的美國亞洲學會在臺辦事處擔任編輯索引的工作;之後,該機構結束台灣辦事處。我到中研院史語所當芮毅夫院士和桑秀雲女士的約聘助理,工作大約半年多,因為我投遞履歷表到臺東新港國中,蔡芹能校長特別到台北看我,而且二話不說,聘我去該校任教。1975年2月,我離開臺北,到了這個陌生環境--臺東,一直到1987年正式離職,離職時,我任教台東新生國中。1979年,我利用暑假到師大歷史研究所開設的暑期教師進修班進修,在張玉法老師的課程,撰寫了《臺灣民報》中關於臺灣婦女的論文--這是我從事婦女史研究的開端。

      讀歷史研究所是我另一個夢,而直接影響我考研究所有兩個原因:第一,當時我在臺東已經執教多年,很想調回台北任教,但筆試雖通過,一到面試就因為行動不便被刷掉。有一次,一位在臺北市教育局當專員的先生,鼓勵我考研究所,他說,如果繼續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學校會主動聘請我,我也不用再為調學校而煩惱;第二,來自張朋園老師的鼓勵。當時他以許倬雲院士的求學歷程為例,給了我很大的激勵。

      我一邊在國中授課,一邊準備研究所考試,1983年,因為脊椎側彎嚴重,我向學校請長假動手術,手術後,我利用休養期間繼續準備考試;次年,我考上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入學前,有一個小插曲:因為行動不便,師大體檢沒有通過,我無法入學。幸得王家儉和李國祁兩位老師的幫助,請助教通知我先修課,所裡會和校方協商,終於在所的幫忙下,我正式成為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生,也在新生國中校長同意下,留職停薪到研究所深造。取得碩士學位後,我渴望繼續攻讀博士,再加上父母日漸年邁,我毅然決然辭去人人稱羨的教職,1987年返回臺北,專心準備考試。1988年,我考取師大博士班。

      當時碩士班設在師大分部,對我來說,交通不是很方便。而且和大學時期相比,研究所需要查閱資料的頻率大幅增加,為了方便前往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中研院和陽明書屋等地查閱資料,讀碩士班時,我買了三輪摩托車代步,博士班則開汽車。查閱資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喜歡運用不同報紙、檔案比對同一件事的報導,檢視其中有哪些異同之處。這種交互比較資料的方法也融入到我後來的研究中。

      研究所的日子過得非常充實,張玉法、李國祁老師等人的嚴格教導,讓我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張玉法老師的指導下,我以台灣婦女史作為研究方向,先後完成了碩士論文《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博士論文《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張玉法老師雖然專精中國近現代史,但老師門下的學生,也有像我一樣專攻台灣史的,李筱峰學長便是其中一位。張老師的學術風範和對問題的敏銳,令我相當敬佩,舉個例子,我以〈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作為我的碩士論文時,張老師讀完大綱後叮嚀我:既然以日據時期的臺灣女子教育為主題,可進一步去瞭解日據以前的臺灣女子教育。在老師的提醒下,我開始去尋找相關資料,除了找到基督教傳教士曾在淡水和台南設置女學校的資料外,也發現傳教士在台南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令我好奇的是,傳教士在上海辦的《萬國公報》有鼓吹女性讀書和放足的言論,《台灣府城教會報》是否有同樣的言論?於是我到台南教會公報社找這份報紙,因為報紙是以羅馬字書寫,幸有林志堅先生等人的協助,讓我理解報紙的內容,而這份報紙確實有鼓吹女子教育和反對纏足的言論;雖然這批資料只在我的論文中占一小節,卻讓我的論文有別於其他日據時期論文的研究。

      受到張玉法老師的影響,我採用量化研究,把資料製作成表格,作為我論文的正、附表。此外,為了使論文的資料更加充實,我運用口述歷史來補足檔案和報刊等史料的不足,撰寫碩士論文時,我透過中山女高(日據時期為第三高等女學校),連絡上第三高等女學校的校友會,從這群老校友口中,瞭解當時的教育情境及畢業動態,並與檔案和報刊等史料相互檢證。就讀博士期間,為配合博士論文的議題,我對當時代的職業女性進行訪問,並在近史所口述歷史委員會的同意下,進行「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職業婦女」訪問計畫,這些口述史料豐富了我的論文。



    3. 近史所的研究工作與學術成果

      就讀博士班期間,我進入近史所服務。近史所的訓練相當嚴謹,每個人都要在兩週一次的學術討論會報告,除有評論人外,全所同仁都可以提問,每次輪到我報告時,總是相當緊張。由於每年都要有學術成果,每有論文完成,我一定請張老師指正,像是個未斷奶的孩子,直到某一天張玉法老師對我說:「可以了。」我才不再麻煩老師。坦白說,老師願意在百忙中繼續指導我,我何其榮幸。最令我感動的是,老師退休後,仍幫我看論文,《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這本專書的每一個章節,都經過張老師細閱,因為改動不多,我對自己的研究更有信心。

      口述訪問是我進入近史所以後的工作之一,除了出版《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春蠶到死絲方盡:邵夢蘭女士訪問紀錄》外,還與同仁羅久蓉合作完成了《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紀錄》。近年來,主持台北榮民總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和振興醫院的大型口述訪問計畫,前兩個計畫已經出版成套書。

      除了論文發表和口述訪問之外,我也主辦過婦女史的學術會議,並將會議論文出版成論文集,《無聲之聲 (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 (1600 -1950)》便是成果之一。另一項重要工作是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這本刊物在100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比中,審定為學術品質優良,收入國科會THCI Core資料庫,是海峽兩岸、也是全世界第一本以近代中國婦女史為主題的學術刊物,自這本刊物創刊開始,我就擔任執行編輯工作,目前我擔任編輯委員,它已經發行將近24年。

      近史所的每一位研究人員都有出國蒐集資料、開會、受邀演講和進修的機會,這不但能促進學術交流,還開拓自己的研究視野。我雖然行動不便,也經常出國,除中國大陸之外,我到過5個國家、20多座城市。第一次出國,是去中國大陸開會,因為才進所不久,我自費前往開會;出國前,張玉法老師提醒我,可藉機到其他地區看資料,當時我去杭州和湖州開會,會議結束,我坐火車到上海,就在徐家匯圖書館暈黃的燈下看書,內心有著莫名的興奮;之後,我在各地蒐集史料,《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這本專書的資料,就是來自許多圖書館和檔案館。我與中國大陸的口述歷史交流,更在出國的行旅中占大部分,北京中華女子學院中國女性圖書館連續兩年邀請我在該校講座口述歷史,培養近百名訪談員,經過培訓與實際操作,該圖書館出版了10冊訪問紀錄,這對女性歷史的研究有很大幫助。

      執行計畫是許多同仁的重要工作,我除了執行科技部計畫、大型口述訪問計畫外,2003和2007年,先後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執行「臺灣女人」研究計畫。2013年7月,我與德國海德堡大學梅嘉樂(Barbara Mittler)教授合作執行「中國早期雜誌期刊(ECPO)智慧型線上資料庫」(Early Chinese Periodicals Online),這個計畫建置的是智慧型資料庫。

      除此之外,我主編了4本與婦女史研究有關的論文集,另外4本則是與國外著名的中國婦女史學者合編。這8本論文集深受國內、外學界重視,還被列為必讀教材。



    4. 當前對於婦女史研究的關懷與願景

      前面談到:我對婦女史的興趣,是在暑期教師進修班撰寫《臺灣民報》中臺灣婦女的議題時萌生的。在我就讀研究所的年代,婦女史的研究風氣尚未興起,沒想到後來變成顯學。1987年碩士班畢業後,我曾經想過是否繼續研究婦女史,當時曾請教過戴寶村學長,他看到了婦女史這塊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建議我繼續往婦女史耕耘。戴學長的鼓勵讓我堅定婦女史的研究,直到現在我仍以婦女史為研究主軸。

      對於婦女史的研究,今後要如何發掘更多的史料?如何將研究與時代做更緊密的結合?以及思考當女性的歷史被挖掘出來之後,會對當前的歷史解釋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是我特別注重的三個面向。

      關於史料的蒐集,所有的歷史研究都是建立在史料之上,婦女史的史料記載往往零散而瑣碎,必須不斷動手動腳找材料,才能從史籍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在這種情況下,新史料的發掘對於婦女史研究的推動來說,顯得格外有意義。隨著圖像、日記、報紙、口述歷史......等不同史料的挖掘與運用、交互參照,婦女史的研究變得愈加豐富起來。婦女史史料的數位化以及資料庫的建置,更是目前趨勢,帶給研究者不少方便。

      「在研究婦女史的同時,如何將研究與時代相結合?」、「有了女性以後,歷史會變得如何?」這是我一直以來不斷問自己的問題,過去婦女在歷史研究上處於邊緣的角色,但是隨著婦女史研究的開展,提供研究者以新的視野去看待歷史,而不僅僅是單純地補充歷史。以女子體育來說,許多學者把近代中國體育的發展放在「強國保種」這個面向上,包括女性的運動,但攤開更多史料,或女性的自白,或圖像的勾描,可以看到有的女性做運動,只是追求健康美。這就打破了我們原來的認知,鬆動了一言談的「強國保種」論述。



    5. 對於有志口述訪問的學弟妹之建議

      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口述歷史。在訪談前,必須與受訪者先做聯繫,約好訪談的時間、地點,再進行訪問。與此同時,要準備好錄音設備,方便整理訪談內容。

      訪談前,要先蒐集受訪者的資料,然後擬定訪談大綱、規劃對話的大方向。訪談大綱必須先給受訪者過目,讓受訪者知道訪談的主題,才有助於對話的進行。在實際的訪談中,受訪者有時會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內容,這是計畫之外的收穫,可遇不可求。此外,照片是訪談時必備的資料,可請受訪者預先準備照片,因為照片能夠幫助受訪者回憶起更多往事。

      必須提醒的是:口述歷史終究是史料的一種,要想發揮它的價值,必須和其它史料相互配合、多方比較。口述歷史提供受訪者發聲的機會,但受訪者的談話可能會因為立場、記憶,而與現存的史料記載有所差異;即便是同一受訪人,面對不同的主訪人,有可能提供不一樣的答案。目前有關口述歷史的書籍相當豐富,例如近史所已經出版98本口述歷史專書,對同學如何操作口述訪問或整理口訪記錄,有很大幫助。而我則把我多年訪問女性的經驗和如何運用口訪史料做研究,撰寫了《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一書,也可供同學參考或學習。

    *本訪問稿承蒙游鑑明老師校閱,特此致謝。

     

 

 

 

 


 

回電子報第50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50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蔡東霖、陳崇安、江趙展、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