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48期


第50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 系友簡澤瑋老師訪談

    訪談者:陳裕文 同學(本系碩士生)

    簡介

            本次系友採訪邀請歷史102級的簡澤瑋老師。她在畢業之後,先在桃園市立楊明國中擔任代理老師一年,隔年便在台北市國中教師甄試中取得佳績,進入中正國中擔任歷史科教師。

            希望藉由這次的訪談,讓系上有意願擔任教師的同學,能夠更了解教甄、歷史教學,以及如何成為一個準備好的歷史老師。

    1. 老師為什麼會選擇讀歷史系呢?在大學中的求學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深刻的課程或經驗?這些經歷對老師後來的教學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還記得要選填志願的那個月,我問我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我對語言很有興趣,很喜歡聽別人說話,喜歡小朋友,國高中的時候最喜歡上歷史課,跑步算快體育課的成績都很高。雖然一度想要去考體育系,可是發現考術科時間已經過了,只好作罷,最後把有外語科系的大學都填在前面,輔導教育類的課系排在第二順位,第三順位排歷史系。放榜那天,在網頁上跑出來的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說老實話,有些忐忑,看到師大,覺得還不錯,未來可以當老師,我從小的志願就是成為一名老師,但看到歷史系,我其實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能力上好一堂歷史課。

            
    於是,帶著忐忑與期待,上了台北,進入師大歷史系就讀,後來回頭看看當初的自己,真的有點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我發現我自己欠缺的能力實在太多。首當其衝的是歷史系的課程,跟我原本的想像差距甚大(不是講故事而已嗎~~),我努力想要抓到其中的精隨,但常常抓錯。教授說要在論文中找到問題意識,但我東看看西看看,找不到它在哪裡。在浮浮沉沉的論文海中,學習摘要,學習辨別史料,學習絞盡腦汁寫出個什麼。第二波的衝擊是上台報告,不管是歷史系、通識還是教育學程的課程,不免俗地都會要上報告。我是個對於上台有重度緊張焦慮症的人,我永遠都記得大一的英文課,每個人都要上台做一分鐘的英文報告,這一分鐘我練習了無數次,最後下台之後,很想撞牆,因為覺得自己報告的好爛。整體來說,課業上的學習,不斷跌跌撞撞,是在崩潰循環中逐漸茁壯的。然而,也因為要努力追趕現實與想像的落差,過程中像是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我向前走,這道無形的力量,我想是來自於自己的不服輸、朋友們的關心支持與嚴厲鞭策,挫折崩潰時我會不斷打電話給他們,他們在關心給予正增強之餘,還會用力地、猛烈地推我一下叫我繼續往前,因此大學四年過去之後,我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除此之外,大學期間,不知不覺地累積幾次營隊隊輔、啦啦隊教練團、舞研社與系學會活動股股長的社團經驗,學習帶領團隊、活動規劃、站上舞台。另外也沒有忘記喜歡的語言課程,從大一開始,我每周有三個晚上在法語中心上課。在這些經歷當下,只有一個念頭:把它做好。並沒有想到以後可以拿來做什麼,只是覺得不管是喜歡的事情還是充滿挑戰的事情,都要堅持把它做完,或有美中不足,或有挫折衝突,但我欣然接受,想辦法解決,然後再繼續往前走。這些無形中累積的經驗,卻在我考教師甄試時的個人經歷上增添許多光彩。


    2. 老師在畢業後先當了代理教師一年,一邊教學一邊準備教甄,最後考上了台北市的國中,能不能請老師分享一下其中準備的方式和心路歷程?

           如果有志於考國中的老師們,一定要將教檢跟教甄當作同一件事。以教甄的難度來紮實地準備教育專業。而歷史專業則是在備課時,透過閱讀專書或高中教科書同時準備課程和補足歷史專業,同時搭配做考古題。永遠記得大五實習結束後,我繼續留在實習學校準備考教師檢定,同時觀課並擔任短期代課老師,第一年考試跟很多老師一樣全台考透透,但因準備不足,第一年征戰失利。後來決定再磨練一年,選擇代理而非兼課,這樣的選擇因人而異,希望能有多一點時間讀書的可以選擇兼課,但建議還是要維持上課的感覺。但我覺得不管最後選擇是什麼,都要下定決心,把握每一刻,不要在躊躇之間喪失學習的機會。

            在台北市國中放榜的時候,當下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擠進了這個窄門,對我來說,我覺得幸運的成分很多,就如同很多返校座談的學長姐們所言。但回顧一年準備的過程,如果我沒有「決心,計畫、夥伴」的話,應該也無法讓我感受到「幸運」的感覺。

            首先,要有想當老師的決心,成為一名教師是我小時候的夢想,無意間看到一句話「實現夢想需要義無反顧」觸動我的心,決定不管如何挫折都要盡全力嘗試,給自己一個期限,如果兩年內沒有考上老師,就轉換跑道去當導遊,第一年失利,代理是期限裡的第二年,可能因為無形的急迫感推著自己,因此儘管每天都很疲累,也要撐下去。超鐘點、跨八九年級、教學組協助行政、帶社團、課後加強班、每次段考要出三份考卷(八年級全包再加上八九年級體育班另外出題),除了白天忙碌的行程外,晚上留在學校備課、處理行政事務、完成讀書會的讀書進度,每天留到晚上十點再回家,一年當中的生活,備課、上課、讀書、運動不斷循環。當下,只想極盡可能的做好每件事,但對考上老師還是感覺遙遙無期。還好一路上有老師們的鼓勵與指導,有家人的信任和陪伴,更有讀書會夥伴一起加油打氣。

            再來,其實我自己不是很會做計劃的人,但感謝老天讓我遇到一群身懷絕技且頭腦清晰的夥伴,我在實習的時候開始就有參加讀書會,一個是實習夥伴,專門讀陳嘉陽,另一個是與歷史系同學們,專攻新聞時事、教育專書、歷史專書、考古題檢討、練習試教等。(如下)

     
       

        按照讀書會的計畫進度,按部就班的準備,配合獎懲機制,進度落後的人罰錢,累積的罰金拿來吃吃喝喝,排解準備考試的壓力與煩悶。進入六月份考季時,讀書會的夥伴們一起規劃模擬試教,抽小節上台演試,且因夥伴在分布在台北、桃園、高雄等縣市,所以透過錄影或視訊的方式,彼此檢視並集思廣益提出建議。


        最後,一路上有許許多多老師、家人、夥伴給予支持和鼓勵,感謝每一刻崩潰讓我能再站起來的很多人。在進入台北市複試準備階段時,將自己一年的準備好好整理,再請實習指導老師來看試教與口試,一定要請別人來幫你看,因為總是會有自己無法看見的盲點。把所有該做的做完,最後問心無愧。結果出來後再次回顧,覺得一切很不真實,自己其實沒有很多「天分」,歷史專業沒有頂尖的厲害,說話說的不好,容易緊張,思緒不是很清楚,就只是想辦法克服自己的困難與不足,盡可能的專注於當下,盡力了,結果就交給老天爺決定,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幸運。



    3. 對於有志成為國高中教師的學弟妹(正在修習教程、實習,或是正準備教檢教甄),有什麼建議或提醒?應該注意哪些教學上的細節或者備課的方向?

            首先,「有志」是重要的,必須要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成為一名歷史教師,從教育角度切入,老師可以發揮的影響力超乎你的想像,要想教出怎麼樣的學生。另外,歷史教育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堆疊,透過歷史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觀看過去的人是如何解決問題,進而能夠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面對時事問題或個人挑戰時,能夠更全面解讀與認知。一堂歷史課,學生除了帶走歷史知識外,也可能帶走他認識世界的方法,所以老師怎麼教變得很重要,是讓他們填鴨式被動接受,還是讓他們能夠主動發現問題,進而擁有批判思考能力。 

        再者,要能夠培養學生擁有批判思考能力,勢必要在教學法做調整,可能是小組合作學習,亦可能是使用閱讀策略教學,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這些教學法並非是一蹴可幾的,老師必須先對於歷史脈絡十分熟悉,經歷幾番嘗試之後,才能夠漸漸熟練,能夠隨著課程內容選用適當的教學法。

        最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不必拘泥一定要說學逗唱樣樣精通,重要的是,要能夠講得清楚完整,學生能夠接收得到老師要傳達的內容是什麼。就國中階段而言(高中部分無法清楚說明),先要讓學生喜歡上歷史,這是開啟他們認識歷史的第一步,邀請他們到這裡領域來,老師才有機會進一步交給他們其他批判思考能力。可以將課程內容用他們懂的方式講述,與生活經驗結合,使歷史和他們的生命產生連結,再進一步告訴他們學習歷史的意義,使他們知道每件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決,而每個歷史人物當下的決定可能是當下最好的決定,可是因為這個決定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如果未來遇到同樣的狀況,學生會不會做出跟歷史人物一樣的決定,藉此引發學生思考。


    4. 現在的教育現場變化的速度很快,老師是怎麼進行心態的調適和準備的?未來對自己又有什麼期待呢?

            我認為唯有不斷不斷的學習,永遠保持新鮮人的初衷,才能夠因應教育現場快速變化和面臨的各種挫折與挑戰。隨著越來越熟悉課程,再加上教學經驗的累積,我常常反思一路上自己走過的路,腦中常會浮現大學期間許多教授所說的概念,教學實習陳豐祥老師希望我們在課程裡帶入情意的教學;教學原理湯仁燕老師一再強調「一法為主,多法為輔」;史學導論楊彥斌老師說《史家的技藝》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當下無法深刻的感受老師們所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但實際走進教育現場後,才恍然大悟。舉例來說,大學時,我們都知道情意教學很重要,故在設計課程時常常為了要有情意教學而刻意設計提問問題,但最後教授常說我們沒有發揮得很好,當時的我們實在不懂到底要怎麼發揮。可是隨著深入教學現場,漸漸熟悉課程,對教材有了更多的體會後,發現老師若要發揮情意教學,老師本身也需要情意的培養,走在街上時,看新聞報導時,旅行時,隨時隨地都在備課,用心感受生活的每個小細節,並把此經驗結合在課程中,最後,才能夠體會到如何流暢的在課程中加入情意教學。

        未來的社會,訊息流通的速度超乎想像,我認為歷史教育不應停留在過去學生被動的聽老師說,除了無法從中培養主動求知的能力,亦不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歷史思維能力必須從閱讀中培養,老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透過老師事前挑選或簡化適合的資料,配合閱讀理解策略,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引導讓學生主動建立自己對歷史的認識。我想教育部之所以希望能夠老師們活化教學,也是因為現在台灣的學生,若不能自律主動學習的話,將跟不上潮流的變化,無法因應未來的挑戰。然而,教學現場的老師要能夠改變教法,也不可能一次到位,首先需要對教材非常熟悉,再不斷進修、嘗試和修正後不同教學法後,才可能漸漸看見成效,最後達到「一法為主,多法相輔」,可以針對不同的課程使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帶給學生多樣的課程體驗。

        回到對自我的期許,雖然有些老套,但希望到了很老很老的時候,也還能夠不忘初衷:用心就是專業,一直是位用心的老師,用心的教學,用心的陪伴孩子,用心的對待每一個人。

 

 

 

 


 

回電子報第49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49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蔡東霖、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