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48期


第50期>>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5.06.02【104-2 研究生講座 (八)】陳正國先生:乾隆四十一年

    紀要:陳崇安 同學(本系碩士生)

      首先,陳正國老師(以下簡稱陳老師)提出其心中目前正在追尋的疑問,即:乾隆四十一年時,台灣、中國和世界各自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陳老師相當讚揚黃仁宇老師的《萬曆十五年》一書的寫作手法,並謙虛自己沒有辦法超越之,但也試圖從一個年代看待整個歷史的發展。乾隆四十一年,正好是西元一七七六年,陳老師巧妙的比較了中國、美國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時段的歷史事件。繼之,陳老師也由政治、社會的角度,衍生出:「歐亞在同個時代以不同的系統和方向發展,若是能夠從一七五○至一八四○年代這段時間中追尋其歷史脈絡的分岔點,也許能夠思考更多歷史的相關問題。」

      我們常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英格蘭發展成為強國,而法國卻由盛轉衰呢?」陳正國老師接著提出一七五○至一七七六年間,中國與歐洲同樣有類似的行為發生,例如:中國的四庫全書和歐陸的百科全書,同樣都是百科系的整理,卻有著不同的動機與內容意義。歐洲方面,是因為當時歐洲知識階層對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多半有極高的好奇心與想像;再加上歐洲的整體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所以逐漸具備某種程度的世界觀,因此與中國有不同的發展。不過,商貿對歐亞間的發展有什麼意義?陳老師認為歐洲主要的發展有稅收的制度,且投資者也同時身為商人和掌權者,這點與中國「士商不相容」的傳統完全走向不同的方向。所以馬嘎爾尼和阿美士德來都是有商業利益的前提來到中國,不過中國方面認為不需要商業來治國的觀念衝突下,導致鴉片戰爭之後一連串的所謂「西力東進」。陳老師提到一六四八年西伐利亞條約,歐洲「Nation State」興起,戰爭的頻繁導致稅收不斷改制,這時代下公民權也被壓制。而中國在一六四八年並沒有如此的際遇,而是繼續保持以勞役為稅收主要來源的情況下發展歷史。所以我們可以藉此思考一個問題:一七七六年對歐洲很重要,那對中國呢?乾隆四十一年時平定大小金川事件之外,還有什麼呢?其中陳老師希望我們能夠思考,當時知識分子的世界觀是什麼?衍生至今,我們作為知識分子,能夠去思考或想像ISIS、歐巴馬,如何具備治國能力嗎?

      最後,陳正國老師說道:「歐洲需要把內部壓力抒發至外部解決,以及歐洲自一七四○年代至今的想像和認知,」使得一八四○年中國面對的衝擊成為歷史必然的結果,「中國不得不開放。」而陳老師也再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中國並非沒有改變,也努力地開放貿易,我們如何回到中國內部,來談中國的問題呢?」還有:「十八世紀大清的世界史要如何在沒有太多全球認同的情況下,寫得足夠完全?中國人對世界的改變有無興趣呢?他們又是如何去理解的呢?」關於第二個問題,陳老師提到戴震的書籍,但並沒有做更深入的說明。而上述兩個大問題,陳老師認為也許是一八四○年代鴉片戰爭會發生之原因的思考點。

      在演講的進行中,陳老師也多次叮嚀研究時應該具備的眼光和技能,當中「拿西方的理論和看法來描繪中國,意義是不同的,可能產生盲點。」例如中國的城市貿易並沒有具備城市自治,這是有所不同於西方的。而關於研究議題的方法,陳老師提及過去治史的態度是對核心材料非常熟悉,但如今的研究卻注重速度而對每個材料都只有粗略了解;陳老師認為我們應該要具備及綜合上述兩者能力,才能夠做出有質量的作品和研究。

 

 

 

 


 

回電子報第49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49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蔡東霖、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