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10期


第12期>> 

 

 

本期目錄

 

 

     

 

 

 
系務動態

回到最上層

 

 

本系資深退休教授曾祥和老師慟於民國102年4月24日辭世

    本系敬愛的資深退休教授曾祥和老師,慟於民國102年4月24日下午在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壽94歲。消息傳來,本系師生咸感悲傷。本系刻正成立治喪委員會處理相關後事事宜。目前決定於5月26日(日)假臺北市第二殯儀館懷親廳舉行告別式,上午11點40分為公祭時間。

    曾老師畢生奉獻心力於教育工作,作育英才無數,在史學界具有深遠影響。本系為表達感念與緬懷之意,將製作追思網站,並訂於102年5月27日(週一)下午2點在本校小禮堂舉辦「曾祥和教授追思會」,誠摯邀請大家來共同懷念我們最敬愛的曾老師。同時也歡迎所有認識曾老師的親友、弟子惠賜鴻文,表達追思之意。文稿請寄e-mail:t23028@ntnu.edu.tw或郵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李文珠小姐收,聯絡電話:02-77341506。

 

 


school_05_1.jpg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2.03.28 【101-2研究生講座(3)】胡其瑜教授:美國華人移民與全球化:1500年至今
    講者:胡其瑜(Evelyn Hu-deHart)教授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講題:
    美國華人移民與全球化:1500年至今
    主持人:陳登武教授(本系專任教師兼系住任)

    時間:
    2013年3月28日(四)14:10 - 16:0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
    (文學院勤大樓4樓)
    紀要:碩士班二年級張君川同學
  • 胡其瑜教授從全球史的視野關注美洲華人移民史。本次演講即討論16世紀以來,商品與人口如何透過全球化流動、移動至地球的另一端。

    胡教授首先指出,全球化的過程中,資本挹注與帝國主義促進了跨國界、跨地域的人口移動與商業貿易。人口移動形成的一些現象,學界以”diaspora”稱之。這些現象包括,從原鄉到異鄉;在異鄉形構族裔社群;重塑原鄉生活型態;與原鄉聯繫、互通有無等。今天,這個概念被應用到移民、難民、移工、海外社群等的研究。要給這個概念一個適切的中文翻譯並不容易;在台灣,一般譯作離散。

    胡教授將全球化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560-1820年,閩南人在東南亞地區與西方人建立關係,商人、工匠和工人紛紛來到馬尼拉、巴達維亞、摩鹿加、新加坡等地與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等做生意。同時,廣東人也在澳門及香港與葡、英等國的商人貿易。(事實上,早在15世紀,鄭和的船隊就已經略南亞地區,甚至遠至非洲東岸。) 16世紀中葉,華人在馬尼拉近郊的Parián建立聚落,成為第一個中國城。到16世紀末時,該地儼然成為「中國的殖民地」。中國的絲綢、象牙製品等商品匯聚於馬尼拉,然後經由美洲的墨西哥,貿易至西班牙。這些利潤極低的商品銷往歐洲,薄利多銷,也獲利極豐,刺激了歐洲的奢侈品設計與生產。在奢侈品貿易的同時,美洲的銀子大量流往亞洲,進入中國。而今天流傳於世的瓷器、毛毯、家具、聖像、甚至是教堂外部的飾品,處處可見中國式的圖案與元 。奢侈品貿易可說形構了現代世界貿易體系的基礎;而福建商人在此扮演重要的角色。

    全球化的第二階段是1840-1920年代。來自廣東珠江三角洲四邑的工人大規模移民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加勒比海地區有英、荷、法、西等殖民國家從非洲引介勞動力在此從事熱帶栽培業。然19世紀禁奴之後,勞動力短缺,於是1848-1874年之間共計超過12萬中國工人來到加勒比海地區。這些工人多是苦力貿易(coolie trade)下的契約工。事實上,從他們的契約可知,中文雖然寫著工作契約(「工作合同」),但西文版本寫得卻是自由移民(“libre emigración”),形同綁架、誘拐(kidnap, decoy)。這種情況直到1877年駐美公使陳蘭彬出面交涉才得以終止,加勒比海華工的生活始受保障。

    第三階段是1965年至今。美國移民法案對移民的條件與限制放寬,大量專業人才與依親者移民美國,帶動一波更大規模的移民熱潮。


 

 

  • 102.04.18 【101-2研究生講座(4)】王鴻泰先生:暴力美學-明清士人的武俠風尚
    講者:王鴻泰先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講題:
    暴力美學-明清士人的武俠風尚
    主持人:陳登武教授(本系專任教師兼系住任)

    時間:
    2013年4月18日(四)14:10 - 16:0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
    (文學院勤大樓4樓)
    紀要:碩士班一年級吳政緯同學

    王鴻泰老師致力於明清史研究,尤關注士人文藝社會及文化風尚。此次的演講,王老師綜合過去的成果,圖像式地帶領我們遊覽晚明的江南,發掘其中的文化現象──「武俠風尚」。晚明士大夫武俠風尚的興起,一方面是舉業壓力日增,僧多粥少,時人稱「士而成功也十之一」即是明證;另一方面,明代後期戰事頻仍,北有女真,南有倭寇,習稱「北虜南倭」,這兩項主要條件,有助於形塑尚武的環境,更導致士大夫喜談兵事的特殊現象。
  • 王老師以「俠」作為主軸,延伸出幾條脈絡,討論此種風尚的形成與流行。首先,上述條件所造就的環境,使得部分地方人士,有組織地學習武術,以為鄉兵,力抗外敵,甚或成為士人研究的項目。其次,顏李學派提倡實用的「實學」,反對空談心性的理學,在思想的脈絡與此風氣暗合,更有助於士大夫接受武俠風尚。值得注意的是,王老師認為武俠之風在明末是重要的轉變期,例如傳統士人練氣、道家煉丹與武功合於一,《揚州畫舫錄》中關於鐵布衫的記載即可在此脈絡上討論。同時,日本倭刀的流傳,以及當時兵書、文集對此的討論,顯現倭刀成為時人關注的焦點之一,而中國士大夫為制勝此物,援引少林僧人指導「鐵棍」,顯露武俠風尚受外患之擾而形成。最後,「俠」作為生命的價值與實踐的意義,在此意義上,晚明以來的許多著作值得重新考察。例如「俠」在過去解為「揮霍生命,俠之一字,昔以加之義氣」,但明末則是「今以加之揮霍,只在氣魄氣骨之分。」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晚明士人輕財結客,豪華任俠,傾財結交朋友,當時以南京形成的文藝空間中得以見此風尚。明末士大夫好談兵論劍,喜談兵事的風氣,除在江南一代風行,錢謙益表示「東事方殷」以來,文人「好議論」,而這種風尚更因邸報之助,成為全國各地的話題。

    武俠風尚的流行,又可分為幾類討論,其一是好狎妓、戎服、戎馬、談兵的「武藝」,其二是士人自負才氣,擊劍通俠以自豪的「武俠」。簡言之,兵法武術的講求,大體上一以經世濟民的目標出發,一為逸於現實,逃離科舉艱辛的生活。王老師藉由豐富的材料闡述外在、內在因素如何促發武俠風尚,同時注意到士人傳統的內在條件,即「練氣」、「煉丹」本就存在,此種傳統在明末與武功合一,即是王老師將明末稱為重要的轉變期之因。最後,王老師鼓勵研究生們,武俠的相關議題上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如中國士人如何想像暴力?中國傳統文學如何處理暴力?尤其在《七俠五義》與《水滸傳》之間的變化尚待學者考察。同時,武術與巫術如何混雜與分流,倭刀、火炮、鳥銃倘若在此脈絡上討論,想必能 有所收穫。
     

 

 

  • 102.05.02 【101-2研究生講座(5)】范德教授:Ethnicity and Empire: Ming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講者:范德(Edward L. Farmer)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系教授)
    講題:
    Ethnicity and Empire: Ming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主持人:林麗月教授(本系專任教師)

    時間:
    2013年5月2日(四)14:10 - 16:0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
    (文學院勤大樓4樓)
    紀要:碩士班一年級吳政緯同學
  • 本系很榮幸邀請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系教授范德(Edward L. Farmer)蒞臨演講。范教授長年關注明史的課題,著有《明初兩京制度》(Early Ming Government:The Evolution of Dual Capitals) 至今仍是海內外明代政治社會史研究的經典著作。范教授於1975年創辦西方史學界唯一的明史專業期刊Ming Studies,並主編許多專著及工具書。本次講座以「族群與帝國」為題,從比較史學的角度辨析元代以來的民族問題,其中牽涉族群認同、統治政策的問題,為史學工作者不可忽視的課題。此次演講以「比較的視野」作為討論的方向,將議題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比較,分別是:

    (1) The Ming as a Chinese Dynasty
    明帝國與前後的元朝、清朝相比,時人對於中國的觀念,或說帝國與民族之間的關係是存在差異的。倘若我們將蒙元視為傳統朝代的延續,勢必忽略整體圖像中的部分差異,例如馬可波羅(Marco Polo)停留中國期間,他稱中國南方為「蠻子」 (Manzi),而非「中國」。同時,元代按照種族區別階級,漢人事實上只是多民族之一,且在社會階級上並非較受關注的一類。相形之下,明代大有別於元朝,范教授認為明代實際上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時期,明政府成功地組織行政機構與建立文化認同,如在邊疆地區設立土司,有效地形成中華文化為中心的統一王朝。最後,清帝國作為最後的王朝,他展現出與明代截然不同的面貌,實屬一種「混合系統」,官職分為滿缺、漢缺即是一例。同時,范教授認為清朝與明朝之間實是完全地不同,明代成功地整合文化認同,而清朝則否。

    (2)The Ming as Anearly Modern Empire
    倘若我們將數個前近代的帝國一併討論,我們可以發現絕大多數與蒙古帝國有關。在蒙古橫跨歐亞大陸的統治之下,創造了一個順暢的交通網絡,更有助於15世紀全球市場的興起,促使資本主義的誕生。值得注意的是,在1517世紀間,儘管西方的實力逐漸擴張,但中國力量仍然不可忽略,中國並沒有被殖民帝國征服。事實上,當時世界均勢並非由中國或西方所主導,更應理解為各區域帝國之間的互動與平衡。范教授舉了許多例子進行比較,闡釋明朝的特色,例如「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即使此帝國以蒙古為名,但事實上並非蒙古人所建之國,卻認同蒙古文化,明朝相較之下即是完全不同的典型。

    (3) China as a Nation State
    民族國家的意涵與建立,在近代成為共識,是普世所公認與追求的國家型態,而此類國家發展模式,配合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實力,遂造成帝國主義的擴張。必須指出的是,帝國主義並不專屬於「歐洲」(west),日本與美國即不在此列,而日本更是亞洲國家。同時間的中國儘管日漸衰微,但在19世紀仍足以與西方競爭。不過我們仍必須追問的是,何以中國的現代化如此艱辛?倘若將中國與日本在現代化進程上比較,日本相較於中國更容易取得來自西方的知識,日本由此意識到必須改變鎖國的政策,進行思維上的改革,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一方面大力學習西方法律與器物,又一方面保存傳統文化。簡言之,日本擁有豐富的學習經驗與技能,同時與中國相比是一個領土不大的國家,他們藉由吸納西方的知識,成為民族國家。相較之下,清帝國儘管同樣付出可觀的努力,施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圖變新,但范教授認為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統治集團上。清帝國的統治者是非漢民族,無法成為國族的新象徵。倘若我們將視野放寬,如Ottoman Empire同為少數統治多數,但他們利用帝國的核心為中心塑造認同,輔以小亞細亞為殖民地,成功地轉型成為民族國家,這或許是比較日、清改革的一個好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帝國滅亡後,孫中山一定程度上複製了朱元璋的策略,重新統合文化認同,定義中國的領土、國族認同、推行國語,將中國轉型成為民族國家。

    最後,范德教授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並與同學一起討論。例如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爭取獨立與近代蘇聯中的民族獨立有何不同?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大陸的民族構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漢民族,我們是否可以說中國同樣有一漢民族的「核心區域」,我們能否從中發現民族性,及現代中國中來自於明代的遺澤?

 

 

 

 

 

 

 

 

 

 


系圖消息

 

 

     

 

 


學會報報

回到最上層

 

     

  • 2013年歷史之夜「史說新語」熱情開演!
    歷史系一年一度的偉大盛事再度於綜合大樓201演講廳舉辦,今次各個年級的同學又會帶給觀眾怎麼的體驗呢?
    大一「崔慶之亂」講述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風暴,士大夫與國君之間勾心鬥角,牽引著無數人的命運走向毀滅。鏗鏘有力的台詞與台風,百五演員們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將政治題材特有的戲劇張力迸發出來,當時忠臣、史官不畏奸邪的凜然正氣、面對政治現實而曝露出來的險惡人心,刻劃得入木三分。
    大三活動股特別獻上「荊軻刺秦王」的歡樂喜劇,臨時磨槍的陣容、卻是引來全場最多掌聲與爆笑的成功作品。歷史需要多一點想像,幾百年前的故事,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解讀眼光,別管官方說法了,盡情地胡鬧吧!史學的趣味見於在習以為常的小地方重新演繹,由最初的嚴肅到後來荒腔走板的演出,一樁壯志未酬的刺殺事件,當它改編成嬉笑怒罵、荒誕不經的戲劇小品,其魅力無人能以抵擋。
    大二「溫莎公爵與辛普森夫人」是本屆最大的亮點,突破歷史系慣常的制式戲路,搬演一齣媲美浪漫偶像劇的音樂愛情故事。由同學自行填詞演唱,簡單又好記的歌詞與旋律,適切表達戲劇中各種情緒:邂逅的喜悅、衝突的無奈,讓人忍不住想跟著演員一起哼哼唱唱。從服裝到音樂都讓人有身歷其境的美妙幻覺,邊看邊在心中為溫莎公爵的愛情加油打氣,為愛付出一切的勇氣在最終的雙人合唱找到完美的幸福結局。
    本屆的主題為「史說新語」,帶有期許歷史之夜能任憑學生自由發揮的願景,除了正經八百地照史實表演外,對歷史的態度可以更自然些。顛覆歷史人物的嚴肅形象、或突顯某個歷久彌新的動人情愫,都是這次活動嘗試並達到的成果。
     
  • 以下是歷史之夜各表演項目的影片,歡迎點擊重溫
    歷史之夜開場舞http://www.youtube.com/watch?v=dlpTtOijIGc
    歷史之夜大一劇http://www.youtube.com/watch?v=20H_E0WtzxE
    歷史之夜武術表演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3_BBKf8Q8
    歷史之夜大三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onxGkRiD7g
    歷史之夜大二劇http://www.youtube.com/watch?v=WTyH5G6lPJc

 

 

     

  • 《在海上:約翰.尼可的冒險與人生》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John Nicol, Mariner)
    作者:約翰.尼可(John Nicol)
    譯者:李淑珺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本書為十八世紀蘇格蘭航海員約翰.尼可真實的冒險遊記,從一位航海員的視角,講述了他當時看到的世界。
    這段不平凡的航海生涯和世界見聞得以保留下來,為後世提供了十八世紀各地社會文化珍貴的第一手微觀史料。

    《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
    (Restless Empire: 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
    作者:文安立(Odd Arne Westad)
    譯者:林添貴
    出版社:八旗文化

    英國《衛報》2012年度最佳歷史書,顛覆國、共兩黨的中國近現代史,隆重問世。
    「《躁動的帝國》是一本關於從18世紀帝國鼎盛期到現今的中國的外交關係的權威性著作。任何一個想要知道中國在未來世界中將扮演什麼角色的人都可以從本書得到答案。」—斯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太平天國之秋》作者

    《台灣史新聞》
    作者:曹銘宗
    繪者:杜福安
    出版社:貓頭鷹

    用新聞形式說歷史,圖文並茂還原事件現場!
    這是一本將複雜的台灣歷史化繁為簡的書,也是第一本結合自然地質科學、考古人類學及歷史研究的台灣史專輯。只要擁有本書,你就能輕鬆掌握台灣史!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行動思想家鄭南榕》
    作者:鄭南榕基金會/策劃、宋隆泉、邱萬興等/攝影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本書以雙封面呈現。右翻面為【行動思想家鄭南榕】、左翻面為【禁錮.衝撞.自由1986-1989】攝影集,透過圖文並呈的形式,帶讀者回到解嚴前後的台灣,一段令經歷過的人永生難忘、令未經歷過的人低迴讚嘆的台灣民主發展史。

    ※以上圖文摘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學術股電影欣賞-女性影展
    時間:
    5月23日(四)18:30~20:30  
    地點:歷史系視聽教室(文學院勤四樓)
     
    名媛教育
    導演:瓏席非

    演員:凱莉墨里根、艾爾菲摩里納

 

 


系友訊息

 

 

     

  • 臺灣學者的留日經驗(1968-1971)──邱添生教授口述訪談錄
    【編按】本期電子報系友專欄特別轉載原刊登在《歷史教育》第16期的文章,特別感謝受訪者,也是本系退休老師邱添生教授以及原作者楊憶頻的同意。藉由本篇口述訪談錄我們可以瞭解到畢業系友邱添生教授的學涯心路歷程,同時也給有意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弟妹們一些思考的方向。

    邱添生教授於1941年11月15日出生,出生地是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現年68歲。1949年就學於錦水國民小學,1954年考上新竹中學初中部,1957年直升高中部,1960年進入師大數學系,隔年轉入史地系,1964年結業,留任歷史系實習助教,1965年於空軍官校服兵役一年,1966年至1968年在師大歷史系擔任助教,1968年10月前往日本京都大學進修,並於1971年完成碩士學業,返國並回到師大歷史系擔任講師。1980年應日本交流協會邀請,回到京都大學進修。1988-1989年間,因申請到行政院國科會的研究獎助,再次回到日本,並獲聘為京都大學的招聘教授。2006年自師大退休,仍於師大歷史系所擔任兼任教授。邱教授生平首篇專論文章為〈唐代起用外族人士研究〉,碩士論文題目為〈唐代文化と外來文化〉。諸多著作中,以《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最具代表性,另有〈唐代設館修史制度探微〉、〈唐初纂修前代正史析論〉、〈由杜佑《通典》管窺唐代史學的創新〉等史學史專文,並編纂有《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及《中國文明發展史》等書。邱添生教授為國內研究隋唐史的著名學者之一,其〈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一文,為臺灣早期探討「唐宋變革」的重要文章。這篇文章一開始便引介日本東洋史研究之名家內藤虎次郎的中國歷史分期觀點,談及「京都學派」的存在,並肯定其學術地位。同時,作者亦表示文章乃在日本東洋史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擴充而成。綜上敘述,吾人不難想見日本東洋史學對邱添生教授的影響。本次口述訪談一方面希望能透過邱添生教授了解1960年代臺灣學生的留日經驗,另一方面也可進一步了解「京都學派」的起源與相關學術論爭,及其對邱添生教授日後學術研究的影響。
    ……
    瀏覽全文

 

 

 


編輯室報告

回到最上層

 

 

     

    長期誠徵電子報消息

    大家若有不錯的學術消息、行旅心得想與歷史系的師長、同學們分享,或當放送頭來好康鬥相報,小編竭誠歡迎大家投稿至電子報 ntnuhisepaper@gmail.com ,不限字數,不限篇幅,可自由發揮。歷史系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刊,我們準備好欄位讓你暢所欲言,心動的話趕緊敲鍵盤留下你的大作喔。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11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登武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邱藍萍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