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101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109.11.12【109-1 研究生講座】李若庸教授:英帝國與傳教:帝國研究的一些思考

    紀要:陳柏含(本系碩士班學生)

      李若庸教授於2000年取得愛丁堡經濟與社會史博士學位。現為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若庸教授的研究專長甚廣,涉及政治、宗教、宣傳等各種議題:有英國近古史(都鐸王朝)、歐洲宗教改革的宣傳、近代以前歐洲強權等項目,近期則轉向大英帝國與亞洲的關係

      李若庸教授做這個題目,為了找尋歐洲史
    與其生命的關連。開始思考British Empire。李教授最早的興趣並非宗教,而是東印度公司。三、四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接觸傳教史。教授說:馬雅各Maxwell畢業的大學跟我一樣,他做的事情在臺灣是被記得的,但在英國卻沒人記得,在龐大的帝國傳教裏頭,他是一個邊緣的人,我要把這個Trace建立起來。

      傳教運動的歷史淵源:福音復興運動。是指
    1730-1740北美、英格蘭、不列顛等地行跨大西洋兩岸的宗教覺醒運動。這個覺醒風潮同時有兩件事情:英帝國的擴張、海外的傳教運動(從基督教內部反省變成世界海外傳教)。過去很少研究將福音運動放入帝國研究,帝國的海外傳教對於差會在亞洲是非常重要,但在西方研究處於邊緣。

      福音運動有一個更長遠的淵源,福音運動最初源頭是在十七世紀末的德意志中部與東部地區,起因是天主教的復興對新教造成威脅。天主教勢力擴張及成果:
    1.神聖羅馬帝國內信仰新教的地方改由信天主教的貴族擔任領主。2.路易十四1685年廢除南特詔書。3. 1700年新教信仰比例下降至20%,而且並非歐洲的核心地區。這是歐陸福音運動前夕新教徒遇到的狀況。

      日耳曼福音運動的前身:敬虔運動。敬虔運動是路德宗的復興運動,他們認為僵化、單調使信徒沒有宗教感受。敬虔運動強調和上帝的連結。重視直接連結、感動。天主教在十七世紀贏回部分地區後,歐陸出現新教流亡潮,而有摩拉維亞弟兄會、薩爾斯堡流亡者的出現。不同背景之流亡者,在
    1727聖餐禱告中,建立聯合弟兄會(Unitas Fratrum),積極投入傳教(尤其是海外傳教)。

      福音運動的北美起源:
    公理會緣起可追溯到Robert Brown。他受到Thomas Cartwright影響,對教階制度不滿,主張行使平等的權利,公里理會因受到打壓,對信仰自由開放,教會制度乃至於政治組織,採取平等參與、民主自治,並延伸至殖民地的統治上。

      蘇格蘭的發展:蘇格蘭擁有自己的蘇格蘭教會,其教會發展可以追溯制宗教改革期間,
    1929立蘇格蘭教會。蘇格蘭長老教會傳教非常廣,在臺灣有杜加德、馬雅各、巴克禮、馬階(蘇格蘭裔)。

      英格蘭發展:循道宗
    →約翰衛斯理兄,發起勉勵學習追求聖潔→循道友。兄弟於父親去世後前往喬治亞州,遇到摩拉維亞兄弟會,其思考深受路德宗派影響。

      從福音運動到海外差會:著名的福音運動有反奴隸貿易。馬禮遜(
    Robert Morrision)很重要,幫華人受洗,在麻六甲辦學校(英華書院)、刊物。

      最後李教授提出值得反思的課題:邊界與域外(
    Boundary and beyond)。邊界用來區別正式、非正式帝國。正式帝國:帝國直接控制的範圍。非正式帝國:透過自由貿易的原則對邊疆之外的地區或取利益。這個正式、非正式一起締造崛起、獨霸的英帝國。境內、域外的區別與存在,兩者密切連結。兩個帝國需要跨越、銜接文化差異的中介。例如:行商、傳教士(帶來醫療、教育、信仰)。李教授認為域外需要更多研究(觸及台灣的地區很少),帝國的傳教討論仍侷限在中心的脈絡。這些研究也可以與現實的意義做連結。
      

 

 

 

 


 

回電子報第102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102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葉高樹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吳思璇、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491510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