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81期


第83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8.03.07【107-2研究生講座(一)】異域:商系文化在鄱陽盆地——如何利用考古材料重建歷史

    紀要:王冠中(本系碩士班學生)

      黃銘崇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文物陳列館主任。研究領域最初以商代史為主,並兼及西周史,近年來則更近一步涵蓋整個東亞上古史領域。本場研究主題為「異域:商系文化在鄱陽盆地——如何利用考古材料重建歷史」,黃教授以其當前正在進行的研究作為演講內容,希望以本身的研究過程來說明當缺乏文獻資料時,歷史研究者應該如何運用考古發現來重建歷史。

      演講一開始,黃教授便先說明他目前對於鄱陽盆地商系文化來源的研究結果。指出在研究的過程中,由於缺乏商系文化在鄱陽盆地發展的相關歷史文獻,因此他必須以當前對於該地區的考古發現來進行研究。目前在江西地區有三大青銅時代的考古發現,分別是清江吳城、新贛大洋洲以及鷹潭角山。其中黃教授特別重視清江吳城的發現,他認為吳城事實上是商人的殖民地,商人當時為了尋找鹽而來,並在當地建立殖民地以維持其鹽運路線。然而,在晚商時期發現了山東渤海的鹵鹽之後,吳城便因失去其重要性而被放棄,從而有一部分的商人被留在當地,在商文化與當地固有文化之間形成連結,進而影響兩種文化。

      接著,黃教授從鄱陽湖流域早期的環境開始談起,由於全新世大暖期的影響,當時的平均溫度較現在高約兩度,海平面也因而較現在高約四公尺。在大暖期結束之後,氣候變的較為乾燥,但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氣候有所轉折,轉為較為濕潤的氣候,植被也因而改變。當時共有四種主要的文化類型,以其製造的器物類型作為分類,分別是陶簍文化、鬲文化、鼎文化以及釜文化。其中商系文化是以鬲作為主要的器物類型,而鄱陽湖流域的原住民則是用鼎或甗。黃教授正是通過比較當時器物的類型來進行推斷,他指出典型吳城文化是屬於鬲系文化,也就是商系文化,因為當地考古發現的銅器其類型、紋飾都是屬於商式,同時還有出土青銅兵器,當中有石戈,也是當地本沒有的。另外,當地發現器物的類型,隨著時間越往後,其器型雖是商式,但作法上卻是偏向當地越人的做法,而且,吳城遺址也發現許多有蓋的器物,也是傳統商文化所沒有的。由此,黃教授認為吳城原是商人的城市,但在被放棄之後,開始逐漸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

      最後,黃教授談到DNA技術在重建歷史上的運用,以吳城文化為例,DNA測驗所作出的結果是能夠支持黃教授以陶器、青銅器等面向所作出的推論。通過本次的演講,黃教授希望說明即使在缺乏文獻資料的狀況下,史學研究者仍然有其他的途徑能夠來嘗試重建歷史,他個人的研究過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回電子報第82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82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