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76期


第78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7.10.04【107-1研究生講座(二)】跨斷代視野下的中國政治史研究

    紀要:王亭方(本系碩士生)

      方震華教授,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專長為唐宋軍事史、唐宋政治史。本次演講中方教授透過分享其自身多次參與相關研究計畫的經驗,提出對於跨斷代歷史研究的思考,亦指出政治史眾多可關注的面向。

      演講開端,方教授指出台灣的中國史學群長期以「朝代」作為區分學術社群的依據,不同朝代的學者鮮少有交流機會。相較之下,歐美漢學界較無此現象。雖然研究上亦用中古、近代等「時代」概念區分領域,但相較於朝代明確的分期而言更具有彈性,每個學者可以有各自的劃分標準,也使跨朝代間的學術交流更為頻繁。當然,跨朝代研究的困難,與研究者不易掌握不同時代的資料、背景有關。但在電子資料庫出現之後,史料蒐集方面的問題得到充足改善。因此,跨斷代研究的挑戰由史料掌握不易,轉向研究者是否能找到相關課題。

      方教授首先舉「唐宋社會變遷」研究計畫為例。此計畫衷旨為回到史料中重新觀察唐宋間的演變,還原由唐至宋長時間的演變過程。方教授選擇觀察此時期中國政治當中的「合理化」論述。唐宋時期政治菁英頻繁透過追述「歷史典範」以合理化政治行為,此舉使某些政治典範被跨越朝代限制的反覆利用。理想的政治典範如何與現實政治互動,乃至於影響現實政治的選擇,正是此一課題觀察重點。此一課題目前相關成果已有唐宋時期「兵制」的探討,以及唐宋間「貞觀故事」的討論。除上述之外,方教授指出如宋代對外關係、宋代地方官的教化工作,以及宋代的財政收入問題等課題皆可由此取徑進行觀察。

      「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為方教授2014年所參加的研究計畫,主旨為探討南宋至明初,士人經歷多次朝代更迭時的應對。易代之際討論並非新課題,過往對於易代討論圍繞忠義、變節者、遺民等特殊人群。然而多數身歷其境者,皆非以上範疇。此外,朝代更迭的戰亂所造成的破壞是區域性,並非全國性。未受戰亂影響的地方,社會結構仍得以維持,地方精英亦可透過調整作為,適應新的局面。因此,易代所造成的影響,從個人、社會或區域等不同面向入手,可觀察到易代之際不同的面相。

      受美國漢學的影響,對於中國近世的討論,多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大群體。然而,無論是上情下達的需要,又或是在朝為官者與其家鄉的聯繫,都暗示研究者應注意到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聯繫,而非將之視為各自為政的兩端。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的「基層士人」,正是此一研究的重心。方教授舉黃寬重教授近幾年對南宋基層士人的研究為例。黃教授所關注的孫應時、劉宰兩位南宋士人,雖同為基層,卻因自身經濟狀況而展現出高度的歧異性。這意味研究者應更重視各式各樣人物,而非受傳統學說的發展模式限制。

      最後,方教授提醒研究者應注意如何問一個好的歷史問題。歷史問題應當求真,縱使所謂歷史真相是難以企及,但研究者仍不應因此轉而追求以歷史證明自己理念、又或是將歷史視為自身體驗的一環,因前兩種歷史研究缺乏對話性。研究者應當盡量從各種議題、角度瞭解人的過去,而不再追求簡單的規律跟模式。此外,研究者應回到問題本身的脈絡,與過往研究成果對話。

 

 

 

 


 

回電子報第77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77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