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69期


第71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7.03.22【106-2研究生講座(二)現代營養學發展與國府的戰時經驗(1937-1950s)試探

    紀要:賴盈如(本系碩士生)

      劉士永教授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為戰後經濟史、醫療史,其研究目前集中於醫療史領域。此次演講內容,主要奠基於教授長期研究的領域範圍,探討現代營養學發展與國府的戰時經驗。

      然要深入探究現代營養學發展與國府的戰時經驗,首先還是必須先了解營養學從何開始。劉教授從西方營養學發展基礎作為參考點,探討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由歐陸營養學轉變至美國營養學的變化,生化學的分析取代消化生理學,對於營響的了解從維持健康和生命的必要物質轉變為治療劑,此新趨勢構成現代營養學的基礎。

      現代營養學在民初中國,是以生化學為基調的營養研究。1937年淞滬會戰之前,中國營養學發展很和美國有非常大的關聯性,如高等教育機構齊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其中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吳憲,研究中國飲食到底有多少營養素,使用定量分析,促生化學系的成立。而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的侯祥川,調查中國民眾需要的最低量營養,提供新的調查報告,但營養學發展多集中城市地區,多數農民問題仍未聚焦,忽略對廣大農村的膳食了解,但此研究發展過程中背後都隱含著一種富國強兵的想像。

      抗戰時期的軍事醫學發展,美國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除提供實質軍事援助之外,對於士兵的營養也是關注重點之一。美國研究發現中國士兵普遍有營養不良狀況,最初針對營養強化著手,但疾病問題仍無法改善,最初認定應是中國士兵未配合飲食計畫,故無法改善健康問題 ,但滇緬戰役後,美國及英國士兵皆有相同現象產生,使得美國重新思考,在萬昕主持下之陸軍營養研究所重新調查,重新理解中國士兵接受營養的吸收是否有其他問題。血液調查發現中國士兵的部分指標偏低,仍表現出健康樣態,不同於美國士兵,研究後發現中國士兵其實不需要這麼多營養。李廷安針對中國體能體質進行修正,認為中國因為經歷數千年的饑荒及糧食不足,因此不需要這麼多的營養。此概念後來影響中國政府於戰後重建的論點,沈同論點正視中美差異及演化結果,此論點卻因國共內戰爆發,在戰爭之下中國人的飲食及吸收問題也無從得到進一步驗證。

      1949年大陸營養學發展特性,吳憲、侯祥川共同發展出帶有美式營養學風格的生化調查,具體落實在中國民眾營養學調查報告書中,但實際上在戰爭的現實中發現無法滿足民眾的最低營養需求,戰爭後進行現實的調整與妥協,發展出不同的情況。而台灣又是一個怎麼樣的發展情況,也因此不得不進一步去了解日本的情形,日本作為東亞第一個現代化成功的國家,在醫學上也是一個東亞標竿國家,在營養學又是如何發展。

      日本近代營養學背景,1870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醫學方面開始學習德國。東京帝國大學生理學教授大澤謙二受歐陸營養學影響,強調動物性蛋白重要性,明治政府也認定食用肉品是一種西化的表現,在此前提下,動物性蛋白如何被日本人體質吸收,不僅僅是營響問題也是民族進步問題。隨歐陸營養學進入日本,尚有另一支派細菌學,奠基於十九世紀末期,因德國醫學發展,細菌學成為主流思考,用來解釋所有疾病發生原因,包括腳氣病的理解,引發高木兼寬與森木太郎的爭論。佐伯矩將美國營響學觀點帶入日本,1920年成立國立營養研究所,解決工人影響及疾病問題,至1930、40年代進入戰爭準備期,日本缺乏糧食的前提下,如何過配給讓人民得到均衡糧食,是國立營養研究所須解決。

      日治時期受佐伯矩的影響下,日本國內確實有一批研究營響學者,但受到歐陸營響學在日本營養學或醫學的主流發展擠壓,不同於中國美式營響學基本上成為支配營養學研究,日本發展局勢不全然如此,而日本也未出現生化學取代消化生理學的情況。而日治時期台灣部分,膳食營養分析研究仍是少數,更多是營養烹調法的發展及討論。

      戰後台灣,1951年美國援助再次來到台灣,成立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以經濟援助為名,改善民眾健康,促進農業產出。台灣戰後影響學起源究竟為何?1954年,Norman Jolliffe從菲律賓來台推廣富強米,為推廣富強米,開始大規模進行台灣人飲食調查,後進行營養分析,合作對象為台大生理系教授董大成及其學生黃伯超。黃伯超教授後前往美國學習以生化學為基礎的營養醫學,1950年代台大新醫學的發展,公共衛生、高級護理的出現,整體發展進入到新的局勢。從戰前台灣營養學到戰後營養學發展的特性,原先僅有生活運用部分,至1950年代以後基礎醫學的完成,臨床運用的部分也出現,再搭配上在台灣行之有年的營養膳食調配、烹調法,營養學發展更加完備。

 

 

 

 


 

回電子報第70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70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