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68期


第70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 系友國史館采集處羅國儲科員訪談

    訪談者:歐詠芝本系行政專員

    簡介


      羅國儲系友,2010年自本系畢業,同年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班,並於2014年畢業。曾任中華民國海外華人學會研究助理。105年度高考三級史料編纂考科及格後,現為國史館采集處科員。碩士論文題目為《蔣中正、毛澤東軍事指導比較研究:以剿共戰爭時期為例》,另著有〈學術建軍--蔣中正與遷臺後兵學研究〉一文(刊於《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19期)。

    1. 請問你當初為何選擇師大歷史系就讀?

      與其說是我選擇了師大歷史系,應該說是師大歷史系選擇了我吧。我高中的時候就希望進歷史系就讀,當時的入學有依學測成績推薦甄試以及依指考成績分發兩種。因為我的學測成績在文科部份都還不錯,就先推甄看看。當時申請了台北的臺大、政大、師大三所學校的歷史系,但因為英文未達頂標門檻,因此只有師大歷史系進入第二階段的考試。考試當天我印象蠻深刻的是一位謝仁晏同學(現在跟我是壘球隊的隊友),準備了一本有膠裝、幾乎可以當論文口試本的備審資料,而我卻只有薄薄的幾張A4紙,真是自慚形穢。所幸當時高中有安排過幾次模擬口試,因此我最後口試出來的成績還算不錯。但是筆試部份因為我從來沒寫過申論題,所以成績一塌糊塗,兩項平均起來,好像是備取第10名。前面提到的謝仁晏同學當之無愧的高居正取第一,但因為他臺、政、師三校都是榜首,後來去了臺大。我也因為前面正取的同學大多跟臺大、政大重榜,因此最後便備取進入師大歷史系就讀了。好笑的是,這個「入學模式」在考研究所的時候又發生過一次。

    2.可否談談你在師大歷史系就讀的經驗修習的課程和老師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的事除了課業之外,你的大學生活有什麼特別深刻的回憶

      大一上學期開始,禮拜一早上9點的第一節課是朱鴻老師的中國通史,第一堂上到中國文明的起源,老師用宏亮的嗓音講出:「滿~天~星~斗~」,真是有如杜比環繞音效5.1聲道一般震撼,現在都還記憶猶新。後來我修老師的明史時,常跟幾個同學坐在老師正前方的位置,,幾乎不會打瞌睡。老師的點名跟課程內容一樣扎實,早上9點鐘聲一響點名一次,中午12點下課前又點名一次。史學導論的鄧世安老師,有英國紳士般的風度,每次上課無論寒暑一定西裝革履。後來又修了老師的英國史、希臘羅馬史、西洋史學史、歷史哲學,尤其歷史哲學這門課對我後來影響很大。

      另外,由於我從小身體比較虛,常常生病,但又喜歡棒球,卻沒機會接受過正規的訓練。上了大學之後,不但系上有系壘,還有棒球校隊,我便兩邊都參加了。除了棒壘球之外,大二時還當了西洋劍社的社長,可以說整個大學生活除了課業之外幾乎都在運動。師大歷史系壘在我入學前的一年(2005)剛成立,學姐應該有印象,在史學盃的成績一直不是很好。我蠻慶幸的是當時能帶領這隻球隊朝向更強的境界努力。最後在2008年的史學盃終於拿下隊史首座季軍。畢業之後,一直有在關心球隊的發展,比賽成績也越來越好。



    3.你有修教程嗎?如果沒有,又有什麼樣的規劃呢?

      98級可以修教程的比率應該還是百分之百,但我們這一屆(99級)就變成最多百分之七十。我一方面大一大二成績不好,再來一開始就規劃以研究為目標,並不想當老師;還有就是教程的學分太多,我課外活動也比較多,很難再挪出時間來修課。不過現在想起來,有些課程聽上過得同學說過是蠻值得的,例如教育心理學,或許沒上過有點可惜。

    4.你畢業後就讀政大歷史研究所,為何想到要讀研究所?讀研究所時有什麼選擇?

      念研究所算是進大學前就立下的志願,覺得是興趣與志業能夠相結合的一個方向。能看自己想看的書、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很讓人嚮往的目標。當時計畫沒考上就先去當兵,再重考看看,不知為何也沒考預官,所以也是有點背水一戰的感覺。那時候對生涯規劃大概就剩下兩種選擇:研究所跟公職,我爺爺在臺電、我父親在勞保局工作,雖然都不是高普考的正規公務員,但也算是兩代都吃公家的飯,因此家人也都鼓勵我考考看高普考,朝公職努力。我在大三時其實就考過一次普考,考科是一般行政。但跟所學差距實在太大,所以只能練練筆,當作將來的經驗。如果當時研究所重考沒考上,或許就是去報名公職補習班上課,以後可能跟歷史研究漸行漸遠了。在考試的時候,政大世界史出了一題「西里爾文字」,同行的同學不太明白那是什麼,但我卻知道,那時候就覺得蠻有機會的。考師大研究所的前一天,或許是因為緊張,完全睡不著。隔天考題出來又是我比較弱的魏晉,因此最後只有政大備取,師大則名落孫山了。但當年政大跟臺大重榜的有10人,最後全去了臺大,因此又算是僥倖過了一關,進入政大歷史所就讀。

    5.為什麼選擇中國現代史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領域?可不可以談談你的選題動機、撰寫經驗以及論文的概要內容?

      我剛進政大史研時,當時的系主任唐啟華老師說希望我們在這裡上課能知道「歷史事實」與「政治宣傳」的差別。唐老師的專長是北洋外交史,講求用外交檔案的考證來推翻既定的陳舊說法。由於革命需要,國共兩黨對北洋政府自然沒有好話,不認為有什麼外交成果。但是唐老師的研究利用英、日等外交史檔案交叉比對,發現外國反而對北洋政府的外交手腕評價很高。因此經過考證後他認為北洋時期的「修約外交」,取得了比國民政府北伐時期的「革命外交」更大的成果與利益。唐老師的這套理論相當的有說服力,我大學時選修西洋史學史、歷史哲學時便很喜歡蘭克的實證主義歷史學,尤其是那句「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如實呈現)。唐老師提出的「外交史是實證主義史學最後的堡壘」,讓我開始思考怎麼將運用這套方法研究,儘管我對外交史沒有興趣,最後還是因此選擇了中國現代史做為我的研究領域。本來我在大學時雖然對中國現代史有興趣,但並不特別注意。但由於它的年代較近,新史料的發掘源源不斷,過去的敘述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的解釋,算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領域。

      而我的碩士論文題目是:《蔣中正、毛澤東軍事指導比較研究:以剿共戰爭時期為例》,會選這個題目是受到近史所張瑞德老師的指引,當時我回來師大修張老師的課,有時候也常去中研院找老師聊聊。我進碩士班時蔣中正研究因為蔣日記的公開,在兩岸三地的中國現代史學界掀起一股利用日記研究熱潮,我本身也參加過「《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讀書會」(事略稿本是以其日記為底本的史料)。加上想做軍事史,就決定以蔣中正的軍事思想為題,本來是預計寫「蔣中正與西方軍事學在臺灣」,但跟張瑞德老師談過後,他認為這個題目的重要性不足,建議我把蔣中正、毛澤東放在一起談。我當時還有旁聽近史所陳永發院士的課,對中共研究也有些興趣,但由於時間幅度太長,國共內戰部份也很多人做過,所以決定專注於較少研究觸及的1930年代的剿共戰爭來寫。當時政大歷史所還可以直接外找指導教授,不必本校教授做雙指導。但張瑞德老師、陳永發老師都拒絕,最後在碩士三年級的時候,才在三顧茅廬之下請到政大的劉維開老師當我的指導教授。碰巧的是,大陸社科院近史所的黃道炫老師剛好在臺灣客座,他是這方面的專家,因此劉老師就請他來為我審查論文大綱。黃道炫老師也給了我很高明的見解,認為我不必剿共戰爭整個時期都談,只要專注於蔣、毛兩人實際對決的三場戰役就夠了。至此題目跟大綱都在幾位老師們的指教下完成了。

      撰寫論文其實最大的對手還是自己。因為碩士班學風自由,碩三學分修完後又不需要上課,大多時間都在家裡或圖書館,偶爾去打個工。但由於進度全部操之在己,很容易偷懶倦怠,本來預計四年級上學期就寫完,還是拖到了四年級下學期最後一刻。對劉老師非常抱歉的是,我很少跟他meeting,常常自顧自的寫。也謝謝老師沒有嫌棄我的成果。口試的時候,口試委員請來的是楊維真老師與林桶法老師,兩位都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論文給出了很多具體的改進事項,例如題目不需另加年代、章節字數的平衡、文字運用上應如何改進等等。

      至於我論文的內容,主軸是探討蔣中正跟毛澤東兩人的軍事指揮能力。由於戰爭史的敘述向來是各說各話,如何取捨雙方的史料很適合用實證史學研究。不過剿共戰爭這段期間,國民黨方面雖然有些原始檔案,但具體的敘述很少,有些甚至是照抄共方的敘述,只不過改個主詞。台灣學界方面也比較少有具體的二手研究,長期以來在算是有相當的空白可以填補的。而共方的史料另外也有很大的問題,就是當事人的敘述常常照抄毛澤東的。明明是個人的回憶卻在用詞、語句方面一定要跟毛澤東的敘述吻合,而個人的經歷反而較少提到。如前所述,最後我是選江西第三次圍剿、四渡赤水、西北圍剿等三場戰役作為論文的主要章節。我的研究結論是蔣中正的指揮在這三場戰役中也不遜於毛澤東,這三場戰役都造成共軍不小的損失。在具體的細節上,以爬梳國軍方面原始檔案的結果,也推翻了過去共軍認為他們牽著國軍鼻子走的說法。

    6.你碩士班畢業後怎麼考慮就業問題?

      碩士畢業其實就面臨到很多文科碩士共同的問題。唸完碩士出來,因為文科三年算快、四年剛好,比起人家理科大多兩年便畢業,工作與實務經驗就差了一兩年。若要進博士班繼續攻讀,起碼又是六七年跑不掉。即便唸完出來,能不能找到教職?還是只能當流浪博士?就職問題只是延後而不能解決,到博士畢業已經三十多歲,要轉換跑道更是難上加難。經濟狀況若不是很寬裕,就讀期間便只能靠打工或兼課,可能還要跟家裡拿錢。我家的經濟狀況雖然還算小康,但父母也不太希望我念書念到二十幾歲還跟家裡伸手要錢。如果直接找工作,大多只能找跟學術研究不相關的,這樣會跟研究漸行漸遠,以後可能也很難回到學術研究的領域。而與學術相關的研究助理也只能算是一個過渡期的工作,並不受到保障,正職的還算好,頂多只能做一兩年的計畫助理,在各方面來說都很不確定。但後來想想,畢竟至少有個固定收入,可以當作出國留學、考公職、念博士班的跳板,就外國的說法這年是Gap Year,因此也算是Gap Job吧。

      我最後是在同學介紹下,當了半年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的計畫研究助理(實際上在中研院上班)。那個計畫是客委會的全球客家案,我們這組是分配到中南美洲,還去了一趟巴西、巴拉圭、阿根廷,訪問當地的客家僑胞,算是難得的經驗,也可以說是另類的「壯遊」吧。回國之後,訪談積累的逐字稿的量非常多(印象中超過24小時),又多國、客語混雜。我在單位沒有專屬的座位,都是在家工作。由於我最討厭打逐字稿,又常常是跳著做,進度很慢,屢次超過指定的期限;再加上本來我擅長的以檔案做歷史研究在計畫中已經不被重視,最後就被開除了。被開除之後,曾回到研究所有工讀過的政大人文中心應徵「歷史座標點」計畫的研究助理,面試之後也沒有錄取。當時已經報考105年度高考三級史料編纂,離考期大約還剩3個月,於是只好抱著破釜沈舟的心情,專心準備考試。

    7.你最後選擇了從事公職,並且通過了考試。請問你如何準備公職考試,如何讀書?如何考試?
     
     
      關於準備的詳情,我在批踢踢BBS上另有一篇專文,可以參考:

    https://www.ptt.cc/bbs/Examination/M.1474745980.A.944.html
     
       當時大概畢業後剛工作半年,沒什麼存款,我父親則是講明了不會給我生活費,於是在存款用完之後只能跟我母親借錢度日。每天起床之後就到家附近的臺灣圖書館報到,有時候沒去還會被母親責罵。具體的準備方法跟看什麼書都在上述的文章有提到,這裡就不再多談。不過由於我考科是史料編纂的關係,準備起來跟考研究所或資格考大同小異。我本身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會跟母親去廟裡拜拜,她每天早上六點會起床念佛經,可能壓力比我還大。另外林宗達、陳崇安、謝念霆三位基督徒同學(都是系壘的球友),有一天也邀我去教會,為我禱告。忘了是放榜當天還是前一天的早上,我自己在家,剛起床就好像聽到有一個聲音對我說:「只要信」。或許是這樣,從準備、考試到放榜,儘管外在環境有點困苦,我都沒有什麼心理上的壓力,應該要感謝我的母親跟上述諸位。

     8.考上之後,你分發到哪裏?這個工作的工作內容為何?可否談一談你的工作經驗?

      因為高普考在考試前都會公佈一個需用名額表,當年高考三級史料編纂就只有2個缺,所以在考試前就知道不是國史館就是新北市文化局。幸運的是,考試結果我是第一名,因此由我先選志願,當然選熟悉又離家近的國史館。國史館有四個處:修纂、審編、采集、秘書。我的這個缺是分發到采集處下的第三科應用科擔任科員。館內大多數都是歷史系所出身,很多同事在碩士班期間認識或打過照面,師大歷史畢業除了我之外另外還有位林映汝學姐。工作內容有一個是國史館電子報的承辦人。這個是本館新創的業務,主要內容是介紹本館的活動、出版品、館藏、展覽等等,除了做編輯會議的行政庶務之外,我自己也會寫稿。這邊順便打個廣告,歡迎大家訂閱:http://enews.drnh.gov.tw/subscription另外一個工作內容是展覽方面,主要是蒐集可用於展覽的歷史資料(以館藏文物或檔案為主)。最近辦的一個展題目叫:「曲折的七十年:國史館現藏國寶與憲政史料展」,主展品是《中華民國憲法》正本等國寶,歡迎大家有空來看看。我自己能夠在幕後看到這些重要歷史文獻,也算是很難得的體驗。所以工作內容其實大部份還是與歷史相關,也和我大學及研究所所學符合,其中台灣史跟中國現代史算是最派得上用場的。

     9.你攻讀了研究所,畢業後又找到不錯的工作,可謂相當順利,可不可以分享一些你個人的特殊經驗,同時也對學弟妹說一些勉勵的話?

      人際關係的交往真的很重要,雖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但隨著年齡增長,生活圈的遠離,會和很多人漸漸疏遠。已經很熟的朋友當然會聯絡,但不是那麼熟的同學,慢慢會失去聯繫的動力,這個過程其實是很憂鬱的。人脈的維持也很重要,普遍來說,從大學到研究所我遇到的都是值得景仰的師長,在研究或者人生上都能給我很好的建議與具體的幫助。不過,在人生的選擇上面,能夠掌舵的還是只有自己。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的,沒有親身經歷過很難聽從別人的建言,親身經歷過後往往追悔莫及;而若把自己人生的掌握完全交付他人,因為到頭來承受結果的還是自己,如果結果是壞的,在心裡會很難接受。所以如何適當利用別人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如何取捨將其化為自己所有,可能是大學畢業後最重要的一堂課。不要只看成功者的成功經驗,也要看看失敗者的人生經驗、成功者是如何面對失敗的。

      現在回頭想想,其實也不能算是很順利,頂多是有驚無險,然後僥倖過關吧!我覺得這段期間,最要緊我卻常常沒有做到的就是「把握當下」。唸書的時候修了很多課、印了很多補充講義、買了很多書,但其實都沒好好完整看過,後來都浪費了。雖然一直想說什麼時候可以拿出來看,但根本沒有時間。人生只有一次,很多時候過了就過了,把握當下稍縱即逝的機會,並趁早立定志向,規劃人生的方向。這是我人生20幾年來的一點心得,跟大家共勉之,謝謝。

 

 

 

 


 

回電子報第69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69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