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66期


第68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6.12.21 【106-1研究生講座(八)】下層的歷史與歷史的下層──以古代時日信仰的研究為例

    紀要:江昱緯(本系碩士生)


      劉增貴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專長為中國古代生活禮俗史、秦漢六朝社會史。本次演講主題是古代時日信仰,劉教授彙整長期研究成果,並從研究經驗中,提出對社會史的幾點思考。

      演講的開始,劉老師從自身研究歷程與學術發展談起。研究者面對許多歷史事件時,從政治、經濟的面向進行分析似乎是必然的。若從其他層面來看又是如何?這可以從社會史的視角觀察。關於社會史的發展,1960年代,台灣大抵追尋中國的研究取向,以經濟史為主。1970至1980年代,受西方歷史研究風氣影響,量化成為研究者的重要工具。藉以探究社會階層升降、經濟等課題。不過,隨著量化研究日益增加,學界開始反思量化的限制,社會史開始尋找新的研究途徑。選擇生命禮俗為研究課題,涉及人們精神、心態,被認為是社會史的血肉。

      劉教授認為,生命禮俗涉及精神與心態,個人的信仰、所思所想,都影響著人們的行動,甚至是歷史的發展,時日信仰便是值得深究的課題。出土史料《日書》是探究時日的重要材料,出土至今近四十餘年,相關研究雖多,但在運用上卻存在問題。第一,對內容理解不足,且較少觸及時日研究。第二,學者多將《日書》視為社會史料,認為它反映古代社會的面貌。不過,《日書》實為當時日常生活的擇日指引,並非真實的歷史事件,也不一定被實際執行,能反映多少實際樣貌,仍有商榷空間。基於以上的提問,劉教授認為,若要深入瞭解時日信仰,並突破現有研究的不足,便要回到傳統文獻中,追索漢代的擇日之俗。

      傳統文獻中,留下不少時日信仰的記載,是上層階層日常行事所需。時人認為,時日與天地運行有關。尤其春秋戰國以下,陰陽五行學說漸成熟,時日不僅規範著日常生活,更也影響國家大事。如戰爭時,出征的時間、方位便受時日之說影響。秦漢時,主要承接過去時日信仰,但仍有不同。第一,日辰並用,但多用辰不用日,以地支十二辰為主,不用天干。第二,神煞系統的形成與時日的「神」化。第三,擇日使用範圍的擴大。第四,時日信仰普及於社會上下,超越階層,擇日之術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從幾個案例來看,劉教授考證漢代官方行事,如即帝位、立皇后、立太子、封諸子皇弟與冠禮時日,大致符合時日禁忌,顯示當時擇日的重要性。其次,災異來臨時,會根據發生時間,判斷嚴重性。尤其,本該是好日子,卻發生災異,就會格外受到重視。還有,漢代求雨時,會選在「水日」進行。若發生水災,便擇一「土日」進行儀式。

      最後,劉教授從時日信仰的研究經驗,提出研究方法上的反思:當研究者面對出土史料時,要解讀內容,更要瞭解其限制。從傳統文獻再檢視出土史料時,將有助於重新思考這項出土史料的價值與意義。

 

 

 

 


 

回電子報第67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67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