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66期


第68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6.12.1-2「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紀錄整理:林柏安(本系四年級學生)

      本系於2017年12月1、2日,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509國際會議廳舉辦第二屆「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與2013年「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學術研討會」不同,本屆研討會除中國史外,也將台灣史、世界史兼容並蓄。兩天議程中,除了2場次的主題演講,另有7場次論文發表,共發表論文19篇。

      本屆研討會仍以「族群」、「禮法」、「社會」作為討論的主題,各場次的論文亦均就三大主題展現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族群」議題部分,所涵蓋之族群如藏族、彝族、羌族、山越、滿族、回族,乃至近代之中華民族,並及於台灣的南島語族、平埔族等。不少論述藉由「中心與邊緣」、「融合與衝突」、「帝國與邊疆」、「我群與他者」等各種概念開展,族群分離主義也在討論之列。族群的議題不限於中國與台灣,更有從跨國與全球性的視野予以檢視者。

      在「禮法」議題部分。關於「禮」,如陳秀鳳副教授討論宣誓典禮與與王權鞏固的關係;關於「法」,如陳登武教授講述了白居易的法律思想,陳俊強教授則以「非流之流」為題分析了中國的流刑問題。將「禮法」擴大,有論及國家治理者,如呂春盛教授討論山岳族群與東吳政權的關係,米丹尼教授處理清帝國在乾、嘉、道年間的帝國控制問題,周東怡助理教授討論晚清新舊轉折時期的制度因應。而在國家互動方面,則有吳翎君教授藉中美貿易討論國際法議題。陶克思副教授討論了德、波兩國戰爭與歷史記憶建構的複雜關係。王明珂院士在主題演講中以初民社會形態分析為中心,已然揭示未來民族國家中可能出現的諸多問題,其中包括了集體施暴現象。

      「社會」議題則涵蓋甚廣,包括了各種文化相關歷史現象。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元素,如加藤直人教授談及滿文在公文書寫上的運用。在族群文化與國家治理關係上,杉山教授以漢化、中國化、歐亞化回應了新清史的觀念。在宗教與社會關係上,如王明珂院士分析了藏彝走廊山神信仰的社會特性;妹尾教授以唐代長安為例,探討墓葬形式,說明中國生死觀念的改變;金相範教授則以開封為例,以民間信仰為例,觀察開封城人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變遷;張中復副教授則談及異端與中國穆斯林信仰的問題。知識分子經常是討論社會群體的核心,如李宗翰副教授談及地方志書寫與士人關係,許守泯副教授考察金元動盪時期士人的流離經驗,陳登武教授探索了白居易從中央到地方的心路歷程。在社會網絡問題方面,如康培德教授論及了台灣部族社會的網絡;許守泯副教授強調了士人網絡;藍適齊副教授分析了香港求學經驗的台人群體。本屆發表論文亦有不少涉及族群記憶建構問題者,如王明珂院士提出山神社會的「弟兄、祖先、歷史」傳統與地方記憶和認同的關係。此外,族群形象多由文字或圖像所建構,詹素娟副教授提出殖民者之眼的觀點,伍碧雯副教授分析了猶太人形象的變化。

      如前所示,本屆研討會主題清晰,範圍亦廣,時間範圍自古代至現代,空間範圍自臺灣、中國以至世界,內容涵括了族群、禮法、社會、地域、文化等各個面向。透過此次研討會,學者們交換了不同領域、範疇的研究取徑與視野。研討會期間的交流,更是創造了更多往後積極合作的機會。

      本屆研討會透過開放報名,廣泛邀集各界人士參與,二天與會人員共計200多人。各界的踴躍參與,激發出更多的思考火花,突破更多的想像邊界,也展現了臺灣學術研究的活力。本系感謝各界支持,亦將持續努力,期能對歷史學界有所貢獻。

 

 

 

 


 

回電子報第67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67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