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56期


第58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 系友鄭瑞明教授訪談

    訪談者:本系碩士生陳裕文同學

    簡介

      鄭瑞明老師在40年前就在師大任教,2005年的時候退休,鄭瑞明老師是研究東南亞史的專家,因此想要趁這次系友訪談的機會,讓系上同學了解老師研究歷程、做學問的方式和東南亞史的研究取徑。

    1.首先想請問老師當初是怎麼決定要研究歷史的?讓老師進入歷史系的因緣是什麼呢?

      其實我原先想唸的是文學,聯考時進的不是歷史系,而是國文系,為什麼呢?話說從前,我是南部鄉下出身的小孩,當時台灣鄉下的經濟情況普遍不好,許多種稻的人竟然吃不起白米飯,而以番薯簽為主食。當時的小小心靈雖無甚感覺,但是到了高中以後,因為愛看小說,對於反應社會生活的小說尤其著迷,所以曾立志東施效顰,做個書寫反應社會生活的小說家,也因此在大學聯考選填志願時,就以既有公費,又有工作保障,尤其還可延續私自興趣的師大國文系為首選。不料進入後,才發現所學的竟幾乎都是中國古代文學,跟原先預想的差別很大,所以在大一下學期初,即興起轉系的念頭,正好有位同班同學,也是高中同學的王文發也有同感,(他也是我們系裡的老師),兩個少不更事的小夥子經過多番商量之後,決定轉往歷史系,當時之所以做此決定,很大因素是受到在國文系開授「中國近代史」的戴玄之老師的精彩講授及豐富內容所影響。另外還有兩個小因素,一個私自認為歷史學在本質上遠比中國古文學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另一個則是高中時期某位歷史老師在正課之餘,經常轉述他剛看過的《文星雜誌》的文章,啟發了歷史內涵的另一面向。


    2.老師在師大歷史系求學這段期間,對那些課程或老師印象深刻呢?畢業之後有沒有曾經想過往教師這條路發展?

      進入歷史系之後的感覺其實比較辛苦,畢竟是到了新環境。幸好有王啟宗老師指引,那時候王老師在當助教,他人非常好,看到我跟王文發老師從鄉下來,又是轉系生,而王啟宗老師雖然看起來很體面,但是他也是鄉下小孩,也許是因為這樣對我們特別眷顧,很詳細地解釋系裡的課程結構、老師的特質、如何修課等等,所以對歷史系先前就有了解。剛好那時候戴玄之老師擔任歷史系主任,戴老師本來就蠻親切的,不會對學生擺架子,同時我們是戴老師的老學生也就比較照顧。所以進來之後,雖然環境有些陌生,同時還要補修學分,但是透過這些老師的協助,也就慢慢上軌道了。

      根據王啓宗老師的說法,當初設系的目的是培養中學歷史師資,而中學歷史的課程內容向來就包括中外歷史,如果要當一位稱職的老師,非兼備中外歷史素養不可,所以當時系裡所開設的課程,中外歷史並重,斷代史、專史、國別史兼具,為了增進歷史真諦的理解及自我探索的方法,還開設「史學方法」、「史部書目解題」等課程。師資方面都是學有專精的名師,如朱雲影老師、郭廷以老師、李樹桐老師、高亞偉老師、曾祥和老師、李邁先老師、趙鐵寒老師、方豪老師等。其中印象最深,也最影響我的是朱雲影老師所講授的「史學方法」。朱師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畢業,對於「東亞文化圈:中國文化對於日韓越的影響」以及「中國上古史」有其極為精深的研究,在「史學方法」方面,不論「史學理論」或「史學研究實務」,均有其獨到的見解,並給予學生很多的啟發與指引。上起課來,不僅有內容豐富,文字流暢的完備講義可供閱讀,講解時,經常旁徵博引,或ˇ怕學生聽不懂,總會將徵引的東西書寫在黑板上,一堂課下來,整個黑板佈滿老師的字跡,老師滿臉滿身粉筆灰,非常令人不捨,至於學生則是滿載而歸,宛如享受過「一堂盛大的學術饗宴」。

      如同前面所講,師大畢業後的唯一出路就是當中學老師,所以民國57年(1968年)畢業後,被分發到雲林斗六高中教書實習,原先滿腔的熱誠卻被備課及每周近30堂課的壓力與疲累給打敗,於是萌生考研究所的念頭,也在翌年當兵的前夕,報考了當時唯二的台大歷史所,(另一所是中國文化學院的史學研究所),不知是自己實力不夠,還是受限於門戶,以名落孫山作收,擠身大學殿堂,並從事史學研究的夢想就此打住,同時也下定「終生擔任中學教職」的決心。

      只是「人生難料,世事多變」,民國59年(1970年)服完兵役後,正準備回斗六高中復職,意外的接到王啟宗老師奉朱老師命令寄來的明信片,詢問是否願意擔任新成立的歷史研究所的助教。這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隨即懷著忐忑及感恩之心北上,從此再與師大結下不解之緣。

      一般來說,助教就是奉所長命令,協助辦理所務,來此後,因為初接觸,難免膽戰心驚,心中所想的是如何做好應該做的事,不敢存有報考自家研究所的非分之想,所幸在所長朱雲影老師,專任李國祁老師,以及系裡老師們與學長們的積極鼓勵下,報考了研究所,也僥倖錄取,開始一段助教兼研究生的新生活。念研究所階段,收穫最多的是朱老師的「東亞文化史研究」,及李老師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以在準備撰寫畢業論文時,在研究方向上,一度陷於應走東亞史或中國近代史的迷失之中。所幸有恩師朱雲影的引領,不但給了決定,也給了題目,更提供他所珍藏的圖書與資料,方才拾回信心。論文撰寫期間,恩師更費盡心血,無論架構、文字、資料解讀、議題論述等,鉅細靡遺的給予指導,字字句句的給予修正。而今每當想起那一段往事,總覺得眼睛怪怪的,心中也油然地湧現「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朱師也」


    3.從老師以前開設的課程來看,有東南亞史、東亞海洋交通史、台灣早期海洋發展史等,由於東南亞史的研究在台灣相對冷僻,想請問老師在這些學科的研究歷程,又為什麼會選擇這些領域呢?

      因為研究所的畢業論文是《清代越南的華僑》,所以往後的研究也都以東南亞華人為主。另方面,又因原由王啓宗老師講授的「東南亞史」課程交棒給我,為了課程需要,不得不擴大範圍,領域上,擴增到越南以外的東南亞其他國家;內涵方面,增廣到華人史以外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社會等範疇。汗顏的是,個人能力有限,而東南亞的民族與語文繁雜多種,在原始本土史料的運用上常有力不從心之憾,因此多謹守東南亞華人史此一主軸。

      正因長期對東南亞華人的涉獵,發現華人外移過程中,所倚賴的是航運,而其移往的地方也不僅止於東南亞,日本等其他地區也是,於是多少轉移注意焦點,嘗試以海洋交通史的視角,觀察東亞華人的經貿發展及其移殖情況,並將之付諸學界所稱「東亞海洋交通史」的範疇裡。

      民國72年(1983年)因為王家儉老師的引介,幸運的受聘為台北市文獻委員會主辦的「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的輔導教授,開始接觸台灣史,在專心旁聽個課程之餘,警覺到先前所從事的「東亞海洋交通史」研究,重心幾乎都放在中國方面的華人,至於台灣住民的海外經貿,以及外人渡海而來的經營,也頗有研究的價值與空間,於是以〈台灣明鄭與東南亞之貿易關係初探〉作為敲門磚,開始進行「台灣早期海洋發展史」的研究,也因此先後在本系周末進修班、本校台史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開授此一課程。

      只是個人才疏學淺,學養不足,以上這些都是「騙吃騙喝」而已,誤人匪淺,不足掛齒。


    4.想請老師談談退休生活,並且就這幾十年研究的體悟和心得,給歷史系的同學們一些建議或期許。

      退休之後,本來是要清閒度日,並規劃全台319鄉走透透,可是天不從人願,仍有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要做,包括計畫或論文的審查,鄉志的編寫等,結果走透透的只有住家所在地的永和而已,更慘的是,本來打算要寫,〈村上直次郎對台灣史研究的貢獻〉專題,也被擱置下來。

      至於給同學的建議,實在愧不敢當,如果大言不慚的話,倒是希望同學們要注意生涯規劃,事先想好畢業後,到底是要進修還是要就業?如果選擇進修,進而從事學術研究路線的,在學期間除注意修課,以資順利考上研究所或到國外進修外,最好能夠選定研究的大方向,多多涉獵相關的資料,包括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原始史料、既有的研究專書與論文等,甚至嘗試寫作。如果要擔任教職的,通盤性的歷史知識一定要具備,同時多揣摩教學方法,加強口條訓練。如果選定即刻進入一般職場的,可能就要辛苦一些,充分把握跨院、跨校選課的新辦法,多修習一些工商等技能性課程,即便延畢亦未嘗不可。總之,一切盡其在我,全力以赴。祝福大家。

 

 

 

 


 

回電子報第57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57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