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55期


第57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系友廖隆盛教授訪談

    訪談者:本系碩士生林怡玟同學
     

    辛勤耕耘歷史研究教學四十載─廖隆盛教授專訪

      廖隆盛老師出身農家,中學畢業於台中一中,民國五十二年進入本系就讀,民國五十六年結業,於北市市立大直高中任實習教師一年。民國五十九年本系創立研究所,廖老師考入研讀,民國六十二年畢業,留系任教。民國七十一年晉升教授,民國九十年八月至九十三年七月擔任本系系主任,期間協助本系老師籌設台灣史學研究所,另擔任教育部歷史文化網建置計畫主持人,推動國內歷史數位教學。廖老師主要研究及教學領域為宋史、中國近現代史與歷史教學,著有《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論集及其他論文,技術報告數十篇。廖老師於民國九十六年榮退,退休之後應聘為兼任教授,擔任「宋史專題研究」課程講授。

      廖老師進入本系任教至今四十餘載,民國九十三年曾接受本校校友月刊訪談,憶述其研讀歷史的心路歷程及當時政治白色恐怖學術禁忌的經歷與見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閱。除了學術研究外,廖老師也參與了許多歷史教學的改進與拓展工作,今日請廖老師分享他參與歷史教學改革的歷程,如同帶領同學走趟時光隧道,回顧台灣歷史教學改革與演變的重要轉折與過程,以供關心或有志歷史教學同學參考。

    一、走上歷史教學改革之路─教學評量改革

      廖老師最早參與歷史教學改革的項目是「國高中教學評量改進」。過去歷史學科總被人詬病是門「背多分」科目,教學和考試僅是為了在入學考考取優異成績以作為進入名校的敲門磚,既不能引導學生思考亦無法培養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有高中招生試題,以選擇題形式提問,孫中山先生革命經歷幾次失敗或直接從課文挖空做為填充題。所幸,以背誦、填鴨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民國六十年代末引來先進教育學者的反思和改革呼聲。民國七十年,師大教育系研究教學評量的教授積極推動中學教學評量改革,以引導國民中教學正常化,他們的建議得到教育行政當局(台灣省教育廳和各縣市教育局)的支持。

      由於台灣當時盛行考試引導教學,故改革教學必先自教學評量命題入手。民國七十一年起,教育廳將高中聯考由各聯招區自行命題方式改為統一命題。升學考試分別組成高中、高職聯合招生委員會,各科由兩三位命題高中職老師入闈出題,並聘請教育心理測驗學者、各學科專家,指導命題作業,反覆檢視修改題目,提升試題品質。並於考前公布命題注意事項及命題要點,務求考題靈活、深度,減少死板空洞試題。廖老師自民國七十一年暑假入闈高職聯招命題,擔任指導教授,直至民國八十四年制度變更方告結束。

      另外自民國七十三年起,教育廳又成立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招生入學考試命題研究改進委員會,由各科命題指導教授組成,每年各科分別撰寫報告,作為命題依據。研習會除提示命題改進方向,更帶給當時中等學校歷史教師吸收史學最新研究和教學方法的機會,讓歷史老師能持續提升學識基礎,進而在教學現場發揮所學以惠莘莘學子。

      為提升試題品質,台灣省教育廳在民國七十九年又啟動「國民中學各科教學及聯招情況調查與輔導工作計劃」,收集各校段考試題,分析評鑑提出改進原則,此計劃交由本校相關各系執行,以歷史科而言,這項工作自然就由本系負責。此項改革須經過時間積累方見成效,故成為以後數年每年的例行工作。時任系主任的鄧元忠教授將歷史科工作報告交予廖老師負責統籌,主要工作內容為撰寫教學與評量改進要點報告。計畫之實施由全省各國中彙送當年各次段考考題,於本校相關各系研究,分析評鑑試題的品質撰寫改進報告,分區召集各校教師研習評量理論及命題原則,由於工作量龐大,廖老師再邀請多位本系老師分擔各年級知識題內容之分析,以教學目標中之記憶、理解、情意三大領域擬定統一表格,分析評鑑試題品質,最後由廖老師撰寫命題範例與分析結論,再分區召集各校教師研習評量理論及命題原則。

      廖老師參與這項中學歷史科教學評量研習與聯招命題的改進工作直至民國八十四年,因制度變更才結束。這十餘年間,每年暑假都要入闈指導命題,也常到各校作教學或命題的輔導。雖然這些工作對自己學術研究影響不小,但此為師大不可避免的職責,事實上,這也是台灣歷史教學改革的第一階段。

    二、教改風潮─研擬課綱和審定教科書

      台灣的教育,自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即制定反共復國教育綱領。國文、公民、地理和歷史被指定為民族精神教育的科目,由教育部邀請學者編撰,國立編譯館發行,是為統一教材的「部編本」。解嚴之後,台灣各領域的改革開放風潮紛起,到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主政時期,過去的黨國歷史教育更成為改革的對象。民國八十四年政府廢止部編本,由教育部頒訂課程綱要,民間出版社編撰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邀聘專家學者組成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出版,供各校採用為教本。自此單一的官方部編課本走入歷史,台灣的中學教材進入開放多元的時代,這是台灣歷史教育的改革進步。民國八十七年並由國立編譯館組成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廖老師應聘參加,自此亦與高中歷史教學結下不解之緣。

      課綱既代表教學核心思想,亦反映當時社會和教育思潮,應與時俱進,故每六年便要重新修訂課綱。88課綱使用至民國九十四年,而後進行新課綱的擬定,此項工作最初由張元教授、周樑楷教授及其他對於歷史教學有理想的教授一起進行。當時課綱內容的教學順序,委員會決定高中第一冊範圍為台灣史,第二冊是明代以前的中國史,明清至近代部分則併入世界史,引來當時輿論爭議,張元教授辭職,由周樑楷教授接任主持,廖老師被邀請加入課綱擬定委員會。對當時的課綱爭論,廖老師曾投書中國時報提出自己的建議:「中國史應以近現代史教學最重要,因除教學上的地理空間同心圓外,時間亦然,從自己周邊開始學習起,一言以蔽之:『略古詳今』。」廖老師的時間教學觀念,來自於本校教育研究中心曾邀請廖老師參與研究中國大陸高中的歷史教育,雖中國大陸學者主體思想不離馬列框架,但中國大陸歷史教學著重近現代,古代史放在高三文組,廖老師認為實可供台灣借鑑。雖經過爭議,但95暫綱仍算順利完成,廖老師憶起當年95課綱能成事,教改風潮以及本土意識抬頭是根本原因,包含大學自治(系主任選舉制)和廣設大學的輿論皆在此時蔚為主流,新課綱較符合教育改革開放思潮,自然也能獲得較多支持。而95暫綱的完成,廖老師認為這是台灣教育第二次改變,課綱確立台灣同心圓概念外,同時也加入更新的教學評量概念,課本作業設計煥然一新。

    三、精進台灣歷史研究─籌設台史所

      廖老師在民國九十年時任系主任,當時民進黨政府執政台灣主體意識興起,因應台灣歷史精進研究呼聲,教育部直接發文給各大學,要求限期籌辦本土研究之相關系所。廖老師回憶當時收到教育部來文距離提案送出,僅有數月時間,籌備過程只能用「匆促」二字形容,場地、師資、課程綱要……等具體內容都必須要安排妥當,所幸當時系內教授同仁對於台灣歷史教育已有高度共識,很快便規劃好,順利通過系務、院務及校務會議審查,獲得教育部批准,台灣歷史學研究所亦如期成立,順利招生,現在更是台灣史研究重鎮。雖然現在說來僅寥寥數語,但在三年的系主任生涯中,此項工作讓廖老師最是安慰,一是本系同仁齊心齊力,發揮出本系團結及優越效率,二來符合台灣對於主體意識的共識,三來為台灣歷史教育專業領域再添成果。

    四、數位時代的學習潮流─歷史文化學習網

      因應數位時代來臨,國人對於網路教學平台需求日益加深,為此民國九十年教育部成立電算中心,設立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生命教育、人文藝術、科學教育與健康醫學六大學習資源的數位學習網,並廣邀學者參與設置討論。但歷史文化方面遲遲無法確立具體實施的計劃,直至有次會議邀請本校教授與會,廖老師當時認為教育部在有限資源內僅六個學習網,歷史文化卻擁一席之地,是推廣歷史知識非常值得把握的機會。遂提出其心中構想,旋即獲得電算中心主管認可,採用廖老師提議為計畫建構,委請廖老師以計畫共同主持人的名義總責其事。廖老師有感於當時電視媒體已出現許多歷史知識相關節目,多由補習班或者非專業人士主講,討論內容往往荒腔走板、誤導大眾,為匡正大眾視聽,另一方面大型計劃也有助於本系在校內教學推廣的地位,對於直接負責的本系財務亦不無幫助。考量各方面後,廖老師雖手上仍有未完成的課綱與教科書審查工作,但仍毅然決然承擔此重責大任。此後邀集系內同仁,如吳文星教授、蔡淵洯教授、吳志鏗教授和石蘭梅教授……等人,策畫領域內容的設計,訂定網站的議題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亦不能和教科書脫節和過度雷同,撰寫內容完成後還要聘請專家來審定。當時工作同仁花了許多心力,努力完成這項使命。歷史文化學習網站架構規模訂定龐大,網站設置中甚至規劃耆老訪問項目,冀從最直接且生活可近性高的人物學習,帶領大眾深入地方鄉土、口述歷史,理解本土曾歷經事件及地方產業特性。歷史文化學習網預期學習對象廣佈社會各個階層,廖老師理想中,希望不僅是學生,一般大眾也能透過強調「教育性、知識性、娛樂性」的歷史數位學習網,產生對於歷史文化的興趣與樂趣,接近歷史知識,培養歷史素養,建構正確知識,大多數的問題能在本站得到初步解答,以推廣正確歷史知識,提高全民文化素養。

      廖老師回憶當時,雖然過著總是被工作追著跑的忙碌生活,但當中也結交許多對於歷史教學有熱忱的同仁和同學,亦得到他們的大力協助,並且當時台灣歷史推廣活動特別蓬勃,不論教學內容、教具運用或遊戲交流都有非常多研討會,對於台灣歷史教育界的交流助益甚大。在負責歷史文化學習網期間,廖老師與同事更是台灣繞了好幾圈,收到來自教學現場的良好回饋。許多老師肯定歷史文化學習網的內容,例如中國史單元網頁有一子題敘述元帝國建立的推手,是忽必烈母親(托雷之妻),這是把課本未提到的重要知識提出,提升學習效果。當時歷史文化學習網亦引發很多討論,廖老師十分樂見這些學界跟社會的互動,除能夠打破學術研究者以往給人只在象牙塔裏頭的印象,並努力建立歷史教育的專業性外,尤其現在是全球化的社會,歷史知識的多元呈現和討論對於台灣的國際化也有一定助益,了解世界脈動、增進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而後廖老師於民國九十六年退休,民國九十七年政黨再次輪替,歷史文化學習網可能因教育政策改變沒有繼續推行,僅僅實現國中學生部分。廖老師認為此網完成度根本不到1/3,很多活動方式都能不斷地改進,停擺實是憾事。 

    五、難解的歷史課題─課綱爭議再起

      九五暫綱是暫行課綱,教育部於民國九十七年擬定正式課綱,但因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教育政策不同,遂將課綱擱置,並重組委員會。廖老師繼續擔任課綱擬定委員。受政治不穩定因素影響,擬定工作難以推行。課程安排意見不一,課綱爭論不斷,尤其第一冊(認識台灣)引發不同看法的對立。期間課綱召集人三易其人,至民國一百零一年課綱才告完成,教育部審查通過,接著進行教材審查。但到民國一百零二年進入高三教課書審查時,部方又突然把所有審查委員解除任務,國家教育研究院另起委員會,又另聘幾位委員審視已通過審定公布的課綱,做出歷史科需做出調整決議,引發一部份高中生抗議,也就是所謂「微調課綱」爭議。整體來說廖老師認為教育部在這爭議處理非常不當,政府以幾近違法的程度干預教育學術問題,因課綱撰寫和教科書審定都是經過層層投票審查通過的,是政府法定文件,怎可由教育部和國教院找少數不專業的委員進行檢視和修訂內容,並犧牲了許多擁有遠大抱負和大好將來青年學子的正確學習機會。這次結果令人非常遺憾,課綱和教課書審查合法性蕩然無存,是非常壞的教育示範,此外這件事也凸顯台灣的歷史教學專業和共識應更儘速建立,避免重蹈這次覆轍。

    六、結語

      對歷史教學領域的參與,歷時三十餘載,至此終告一段落。回首過去,廖老師樂觀表示台灣的歷史教育已有非常大的進步,自己躬逢其盛,能有機會接觸這麼多歷史教育的問題,親身參與其事並取得一定程度成果,雖然一路上辛苦,但能為台灣歷史教育付出,仍是件既幸運又榮幸之事。

     

    註1:更多廖老師的求學生涯和人生歷程,請參閱本校校友月刊第323期(民國93年),頁34-40。

    註2:「教學評量改革」部分,廖老師提供當年工作資料:「七十九學年度國中歷史科教學情況調查與輔導研習會研習資料」和「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八十四年度招生入學考試命題研究改進委員會─社會學科命題科學性研究報告」特此銘謝。

 

 

 

 

回電子報第56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56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