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54期


第56期>> 

 

 


 
活動花絮

回到最上層

 

 
  • 105.12.22 【105-1 研究生講座(七)】展示自然:上海亞洲文會博物院及其科普活動(1874-1952)

    紀要:張安理

       戴麗娟老師畢業自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目前研究方向鎖定法國廣義人類學、殖民科學的建制化與帝國觀,亦關注學科之知識生產、流通、認證與傳續所倚賴的機制與機構,更探討二十世紀前期法國古生物考察團在華北的活動,與法國學術中心以及田野當地相關科學社群之間的互動關係。

      此次演講以兩所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徐家匯博物館、亞洲文會博物館的比較,說明技術與概念的引進與實作。兩所博物館皆由西洋人在上海成立、都以自然史為主,但有個突出的相異點,初創的亞洲文會博物館需要專業的動物皮毛剝製師,但徐家匯博物館完全未提及。講者於是以此相異點提出假設,因博物館的功能不同而產生兩種模式。進而發展出動物標本製作的技術被引進中國時的相關議題:當時主要國家的相關情況、引進後技術的流傳情形與當地的反映。以及推展標本展示的方法變化,引進者依循哪種模式,不同模式所代表的自然史知識需求等。所以演講將依循下列順序進行:亞洲文會及其博物館簡介、動物剝製技術的歷史簡介、棲地展示裝置的歷史簡介。

      亞洲文會及其博物館方面,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由一群英美人士在上海成立,其中一半為來華傳教士,他們不但傳教、傳遞西學,也學習漢文,了解中國文化,並向英語世界介紹,因此成立博物館(自然史)不過是其基礎事業的延伸。但因缺乏適合的動物標本製作師,導致博物館在1874年才開幕,且僅佔據文會大樓的一間大廳,類似西方陳列室的概念。不過標本製作師的人才斷層,直到1907年,唐啟旺兄弟的加入,才使這個工作穩定下來,由唐氏後代繼承,此後中國有「北劉南唐」的說法。1933年亞洲文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因秉持對外展示教育的理念,其展品陳列方式偏向棲地展示,與紐約自然史博物館的陳列方式類似。而徐家匯博物館繼承歐陸自然史博物館的傳統,如巴黎自然史博物館,重視研究目的,所以陳列方式偏向同類動物的比較,或以演化順序排列,使研究者注意同類動物在不同地方的相異、古今動物身體結構的不同。

      動物剝製技術的歷史方面,以前有人以為標本製作概念類似古埃及木乃伊,但究其製作目的,木乃伊的防腐技術是為保存屍體,而動物標本製作講究恢復動物生前的姿態。動物標本製作的概念最早由Louis Dufresne確立,因為他是最早知道使用砷皂製作標本的人之一。1823年,Dufresne的作品英譯。1860年代起,美國對標本有大量的需求,因此派人去歐洲學習,或聘用歐洲的專業人士。1880年代起,美國成立動物標本製作師協會,打開該行業的知名度,並講求製作技術的標準、專業。隨著萬國博覽會的展示與競賽,凸顯製作技術的標本藝術品大受歡迎,有些被博物館購買收藏。其實除了博物館會收藏標本,標本製作師也為私人訂製產品。

      棲地展示裝置的歷史方面,因為都市、工業開發,不少自然環境被破壞,野生動物日益減少。透過棲地透視展示展現動物在自然環境下的生活情況,以記錄野生動物與自然環境,也試圖喚起人們對自然生態的重視。因此這種展示方法必須有三種藝術元素組成,其一為動物標本,標本製作的技術更受重視;其二是前景,必須還原棲地的樣貌;其三是背景,使用透視畫法,讓景象真實呈現,因此博物館相關人員會有計畫進行觀察、紀錄、以利規畫展覽。中國也受到影響,如亞洲文會博物館館長蘇柯仁積極參與保護野生禽類的運動,而棲地展示方法在1930年傳入中國,1950年後,上海博物館部分展品承襲此作法。

 

 

 

 


 

回電子報第55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55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