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47期


第49期>>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5.05.05【104-2 研究生講座(六)】周樑楷先生、楊肅先生、林美香先生:紀念烏托邦成書500周年系列演講暨座談會:歷史視角中的烏托邦

    紀要:齊汝萱 同學(本系博士生)

             楊肅献老師─整體脈絡介紹

            一、創作年代

            《烏托邦》成書的背景,學術文化上發生不少重要大事,1511年摩爾的朋友伊拉斯默斯完成《愚人頌》,隔年1512年米開朗基羅完成西斯汀禮拜堂拱頂的大幅濕壁畫,1514年馬基維利《君王論》,1516年摩爾的《烏托邦》完成,緊接著隔年,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證〉,揭序宗教革命,除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外,美洲新大陸的發現也影響這個時代。

            《烏托邦》寫作的文化思想脈絡,可以說是人文主義、人文思想下的產物,人文主義可分成三個層面。首先是教育上的,以希臘羅馬以來的教育科目進行教育;在學術上的,則是透過對經典研讀,研究古代思想、政治等;第三個層面則是由學術上延伸出對古典的發揚,著重在人的核心、人的價值與意義上。此外,基督教人文主義,即是用古典基督教來批評當代基督教。

            二、作者背景

            摩爾出生在英國家庭,是個典型的英國人,接受法律訓練,他個人在人文上有濃厚的興趣,使用拉丁文進行寫作,他也從政是個政治家,但信仰上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最後於1535年遭處死殉道。

            三、《烏托邦》─想像虛構的書

            《烏托邦》一書內文以人物對話的方式呈現,全書以拉丁文書寫,但在人名、地名的設計上皆為希臘文,且整個故事中的人名、地名甚至書名都藏有作者巧思充滿幽默,摩爾寫作《烏托邦》的用意在於對當時社會的批評。

            林美香老師─烏托邦中的女性

            《烏托邦》中的女性書寫在描述家庭的部分呈現傳統社會家庭的建構,即是夫妻、父母、子女等傳統倫常關係的設定;在教育與工作上,女性也接受教育,並可以投入生產,這裡的生產主要是農業上的生產或紡織等相關工作;女性也可以擔任神職人員,但身分上是寡婦,這意味著沒有性別,但不多;在公共生活,《烏托邦》中描述大會堂中,對男性與女性的座位有特別的設計;婚配上,對年齡上有所限制,男性須滿22歲,女性18歲,施行一夫一妻制,在選擇配偶的過程時,男女裸身相對,也禁止婚前的兩性關係發展,但允許有限度的離婚。

            摩爾的家庭成員有再娶的年輕妻子、兒子、三個女兒及其他收養或寄住的女性家族成員。他在家中設立家庭私塾,來教育家中成員,並鼓勵讓女子接受與男性相同的教育,但強調的是對美德的培養勝過對知識的獲得。在接受教育的目的上是實用為主的目的,讓女性受教育的原因在於育兒與家務。

            周樑楷老師─與《烏托邦》的淵源

            1980年代在美國讀書時,當時的風氣輕視研究《烏托邦》,偏愛反烏托邦,曾為《烏托邦》進行辯解;1991年時,在當代雜誌邀約下書寫〈激進壯美的烏托邦—摩爾與湯姆森的職志〉,介紹摩爾與二十世紀湯姆森的比較;2014年受邀師大烏托邦演講,以其出現必然有形而上的思想來解釋,雖烏托邦在形而上思想帶來追求、信心,但也帶來災難,解決人們內心的需求,但有正面也有負面;2016年在景美人權園區演講,特別從人權的視角談烏托邦及反烏托邦,舉出《美麗新世界》、《動物農莊》,闡述反烏托邦的訴求在於反對極權與維護人權與人性的尊嚴。

 

 

 

 


 

回電子報第48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48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蔡東霖、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