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46期


第48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 系友魏秀梅老師訪談

    訪談者:本系博士生杜祐寧同學

            魏秀梅老師,臺灣苗栗人,民國55年(196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政治外交史組主任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清朝制度史,著有《陶澍在江南》、《清代之避制度》等專書,編纂《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等書。

    1. 目前國內學術環境嚴峻,不少大學畢業生雖有心研究,但仍選擇就業,老師您是否在大學畢業時亦面臨類似的抉擇?又是如何走向研究之路的?

            我於民國51年考入師大歷史系,55年畢業,當時規定必須到中學實習一年才能拿到畢業證書,在接到實習學校派令前,當時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所長郭廷以老師委託系上助教,挑選幾位學生參與研究計畫的資料蒐集工作,我有幸被選上。且得到系上教授與實習學校校長的協助,調整了實習工作時間,便開始了白天在近史所參與計畫,晚上、假日在中學實習的生活。實習結束後,我也順利拿到畢業證書,但為了能專心在近史所研究,只好割捨了中學教書的工作。

            當時參與的研究計畫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學系楊慶堃教授與近史所合作,欲將清嘉慶元年至宣統三年實錄中,與社會動亂相關的資料,分成災荒、懲戒官吏、群眾運動、旌表四大類,並將附帶蒐集的官員升遷、任調資料等製成卡片,從計畫開始到結束共計一年九個月的時間。計畫結束後,郭師認為一個研究人員的基本訓練必須從整理檔案開始,故我在投入陸寶千先生主持的《教務教案檔》第六輯編纂工作的同時,也整理郭師讓我收集的官吏任免資料,經過五年編成了《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

            因此我之所以走入研究之路,係因郭師提拔,又當時近史所剛好與美國夏威夷大學有合作研究計畫,便因緣際會投入學術研究,後來覺得研究環境優美,引起興趣,一待便是四十餘年。

    2. 近年來制度史的研究較不受關注,對細節之考證往往需投入大量的心力與時間,故較不為年輕學子們青睞。然而制度往往是所有研究的基礎,重要性不可忽視。請問您當初為何選擇研究制度史?對於日後想走制度史研究的後輩們有什麼樣的建議?

            我在近史所任職時有很長一段時間必須兼任繁忙的總務工作,佔去不少做研究的時間,因此只好將資料帶回家看,故選擇制度史研究,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盡量地閱讀資料;此外由於初進入近史所時即是參與清代實錄的整理工作,故在此基礎上從事官吏任免資料的整理,在過程中為免疏漏,我都會再查閱實錄一遍,又翻閱方志、傳記、文集、年譜等資料補充,尤其駐防各地副都統、辦事大臣、參贊大臣方面又利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加以補充,前後五年,方編成《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

            經過一連串的資料整理與收集,以及《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的編纂,我對資料的掌握駕輕就熟,也因此發現人事遞嬗與制度的連結其實就是一部鮮活的歷史,其複雜性比一般的專題更有趣,也更值得深入探討。此外由於是郭廷以老師的關門女弟子,我常提醒自己要爭氣,再加上學長們提攜愛護,才有今天一點點的小成就。

            制度史的研究雖然重要,但是其實我很少鼓勵學生投入制度史,因為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要很努力讀史料,須對細節考證投入大量的心力與時間,才能得到成果。研究時必先掌握史料,旁及他人研究成果,如《清代之廻避制度》,便是在我撰寫《陶澍在江南》時,大量閱讀臺北故宮檔案,如宮中檔、軍機處檔、上諭檔、外紀檔等,在這些龐大的檔案資料基礎上完成的。此外可先選擇小題目撰寫文章後,再擴大成大題目,如我研究清代廻避制度,就是先由科舉考試廻避制度研究開始,再撰寫任官廻避制度的。

    3. 對研究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論文,然而在求學過程中,需同時面對教學助理、兼職、學術文章寫作等其他時間與工作的壓力。老師您以往亦是研究兼行政職,是如何在忙碌繁重的工作中,取得兩者的平衡?

            我當時兼管總務時,不但要管理工友、技工,還須負責採購、招標,做零用金帳,財產報表等等,工作繁忙,的確佔去不少研究的時間。但我多利用零碎的時間看資料,家務方面,得到家人許多的支持,就這樣也度過了繁忙的行政業務兼職期間。

            然而我們以前不像現在有升等的壓力,因此比較不需要非得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某項研究。只是不論是私人、家務還是研究工作,都必定要先擬定好計畫,分配好完成的工作量與時間,提高效率,方能同時兼顧。

    4. 歷史系的學子在現今的環境中,不論是就業或研究的前景都不容樂觀,請問您是否願意以前輩的身分給後輩們一些建議?又選擇研究這條道路,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們那個時候師大歷史系畢業就可以分發,但現在就沒辦法了,因此現在的確就業會比較困難,所以同學可以多方嘗試,不用一定限制在歷史學系的範圍內。此外語文相當重要,有語文能力就可以看更多的東西,出路也比較廣。有機會的話可出國學習、開拓視野,我自己曾有機會出國進修,但因家庭因素而放棄,迄今仍懊悔不已。

            若真的要選擇學術研究的道路,同學可以盡量多涉及相關的政治、社會學科,跟歷史研究結合,可擴展研究範圍。個性、天份對學術研究都很重要,必須要耐得住寂寞,此外需注重研究資料的掌握,如《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雖然花費非常多心力與時間才完成,但是我在編纂過程中收穫很多;此外,多與同行討論切磋。回首四十年來所做的論文、專書,均拜編此書所賜,對我日後選題幫助很大,這些經驗分享希望能夠對同學們有幫助。

 

 

 

 


 

回電子報第47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47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蔡東霖、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