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46期


第48期>>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5.04.14【104-2 研究生講座(四)】伍碧雯先生:德國 Volkerschau (人種秀?)研究面向之介紹

    紀要:王柏皓 同學(本系碩士生)

            伍碧雯老師研究主題是1870-1901年間德國的人種秀(Völkerschau),人種秀是在十九世紀歐洲帝國主義下對於殖民地「特殊人種」的展演,由德國Carl Hagenbeck(1844-1913)家族透過動物園的展演形式引進歐洲,並逐漸往「特殊人種」作為賣點引進歐洲。

            老師試圖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關於歷史面向的重新梳理,人種秀的研究涉及到歐洲人或者德國人對於異文化的態度,其中包含許多複雜的個體:策展人、觀賞人以及被觀察者的分析,Carl Hagenbeck作為策展的經營典範,原因在於他是首位建立無柵欄動物與人的生活環境。再者,專人設計海報,他透過專業的畫家在沒有實際看過策展人種的情況下繪畫,刻意描繪出一種與自己有差異的形象,藉此吸引觀看者。最後,他透過教育以及研究的形式來淡化他以利為主的目的,因為他自身也是柏林人類學會的一員,他時常與人類學家一同合作,對這些「特殊人種」進行測量、拍照和研究,並且向社會傳達展覽的目的在於教育大眾。關於第二種角色:觀賞者,他們的態度由於史料上較難取得,伍碧雯老師主要的取材來自於報章雜誌對於人種秀展覽的態度,從老師的研究指出,當時德國報章雜誌多以人潮眾多來描繪這個盛況,只有少數的宗教團體持批判的態度。第三種角色:被觀看者,老師以薩摩亞人在1901年的策展為主軸,由於德國殖民地的取得相較於其他歐洲殖民地較晚,直到1899-1900年間才逐漸有策展的計畫,首先,這些被觀看者都與策展者具有雇傭關係的前提才前往德國,並且由德皇威廉二世接見,而這些被觀看者在當地的社經地位都以貴族或酋長為主,所以這些被觀看者都將人種秀視為光榮的態度接納,甚至在1901年左右德國頒布法律禁止招募殖民地人展覽時,薩摩亞人提出反駁指出:「我們也是德國人,為何禁止我們去德國看看。」從這三者的關係中,伍碧雯老師試圖重建人種秀在他們之間的認知與交流。

            第二部分要解決的問題,即是這樣的行為是否構成種族歧視的要件,因為在現代的歐洲學術界對於人種秀研究多持批判態度,這引起老師的好奇心並進行分析,對當代的歐洲來說,這種批判可能來自於對殖民和侵略態度的反省,但透過前面三者的互動關係似乎又無法單純視為一種歧視的態度,老師在此語帶保留,並希望在往後的研究中能夠刻劃更細緻的面向。

            透過這次的講演,我們能反省在當代視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和人權價值,重新面對過去歷史中行動者的態度,並試圖詮釋過去他者的歷史。

 

 

 

 


 

回電子報第47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47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蔡東霖、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