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46期


第48期>>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5.03.24【104-2 研究生講座 (三)】甘懷真先生:東亞王權與漢文

    紀要:于曉雯 同學(本系博士生)

            學術研究的方向容易受到當前國際局勢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崛起後,進而受到改變的中國史研究氛圍?中國再起,帶動臺灣的帝國研究,進一步探討何謂歷史上的中華帝國?臺灣因為使用漢文,以及熟悉中國歷史,或許可以擺脫中心觀點、過度的民族主義色彩看待中國歷史,成為臺灣在中華帝國研究上的優勢。

    奇妙的帝國

            今日在中國土地上的人民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關於這個現象,可以從兩種方面來理解。其一是本質論:由於這個區域的民眾在歷史上就是中國人,自然就會建立中國。其二是建構論,我們要注意在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促成中國和中國人的形成。此外,傳統中國是否提供了某種資源,促成近代統一的民族國家?這當中很容易觀察到的要素是語言。因為中國人都說一種語言,這個語言還包含文字。漢文基本上是今日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一個要素。民族主義者認為,何謂一個Nation?就是使用共同的語言。然而,今日中國使用漢文,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為什麼歷史上的中國人共同使用漢文?應當回到歷史的情境中去討論這個變化。

    語言與文字的誕生

            《約翰福音》:「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語言就是神的話。關於文字的發明,有諸多假說,如為了生活便利說、因應社會經濟水準說,然而,政治因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文字的發明,是統治者宣示:我能聽得到神的聲音,並將之記錄下來,其文字就是神的話語。因此,文字就有了神祇的力量。

            甲骨文是殷商統治者祭祀所使用的文字,統治者因為掌握了文字,也掌握了祭祀權,成為一個廣大區域中的霸權,這就是中國古代王權的雛形。在春秋戰國時代,漢字不只用於祭祀禮制的場合,開始用於文書行政上。當時出現了誓、盟、約,另外,著名的子產鑄刑鼎,就是把鄭國口語中流傳的法律,書寫成文字。現今所流傳的秦漢簡牘,就是記載行政所需與制度。秦始皇推行的「書同文」,也是為了公文行政,讓統一的漢字能夠在郡縣制的範圍內施行。因此我們可以理解,使用漢字,可視為中華帝國政治制度的一部份。

            關於漢文在中國國境內的傳播,是透過官僚制度、選舉而推行。有學者認為,漢代男子藉由進入軍隊,有學習漢文的機會與管道,因此,漢代的識字率比一般想像得還要高。

    漢文的流傳

            日本、韓國、越南都有使用漢字的歷史傳統。有學者認為,漢字的流傳與周邊國家的冊封關係有關。近年來日本和韓國出土了西元五世紀時,兩國使用漢字的文物,分別為稻荷山鐵劍銘,以及高句麗廣開土王碑(又稱為好太王碑)。

            在學習漢文的過程中,日本與韓國各自發展出一套解讀漢文的方法,比如說日本的訓讀和假名、韓國的吏讀。日本的漢文訓讀,與佛教的傳播有關。由於傳教士在傳佛教的時候,需要唸出佛經上的音,同時也需要讓人民聽的懂、雙方進行對話交流,傳教士就在傳教的本子上做記號,當這種本子流傳下來,就留下了漢文訓讀。如果我們不將「中國人」學習漢文視為自然而然之事,想像中國各省人士在學習漢文時,是否也像日、韓一般,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訓讀方式?這可以讓我們更能理解漢文從中心向周邊傳播的過程。不過,由於中國是用文字解漢文,與日韓使用表音文字系統不同,所以要在中國找到如日韓般學習漢文的特殊方法,還是比較難一些。

    中國制度的再勝利

            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上層菁英跟政權的結合,相對於日本的武家,是地域社會與民眾的結合。從這個角度重新思考印刷術發展的歷史意義。雖然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庶民社會文化的普及,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印刷術的發展促成了菁英的文化霸權,透過普及的管道不斷將漢文往人民傳播,而非下層社會將口語往上層推動。

    再一波的建國運動:征服王朝

            10世紀以後的建國運動,與第三世紀最大的不同,是創立了文字。如內亞王權的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以及10世紀時契丹的大小字,12世紀女真大小字。契丹與女真利用了東亞的漢字進行改造,而創立自己的文字。

    本國語的出現與韓文(諺文)的創立

            10世紀以後,有「本國語」出現。《金史‧完顏希尹傳》:「金人初無文字,國勢日強,與鄰國交好,廼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國字,備制度。希尹乃依倣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製女直字。」在東亞,過去的漢字跟漢文,視為「天下語」,即天下所用的文字。此時,漢字從過去東亞天下語所使用的語言,轉化為中國使用的本國語。

            15世紀中葉,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發明了訓名正音,當時的朝鮮是以漢文為書寫文字,然而口說的語言與漢文並不相通,故製作了諺文。這也是製作本國語運動的一環。不過,世宗大王在創造諺文時遇到了士大夫的反對,如崔萬里就說:「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爲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傳》曰:『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即使諺文發明之後,當時的上層階級仍使用漢字,要到了20世紀才被廣泛地使用。

    結語

            漢文經過歷史的變化,現在成為世界上強勢的語言之一。現在通過漢文而形成一套共同語。我們應當反過來思考,是帝國的力量與各種因緣際會、歷史事件、複雜的結構,把一套共同使用的文字,轉換為共同使用的語言。中國使用漢文,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流變過程。不是這套語言造就了中國,而是中國造就了這套語言。在近代民族國家的建構過程當中,這套共同語非常巧妙地變成了國族建構的要素。

 

 

 

 


 

回電子報第47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47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蔡東霖、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