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41期


第43期>>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4.10.29【104-1研究生講座(三)】邱仲麟先生:墩堠與明代北邊的軍事防禦

    紀要:姜萬岐 (本系碩士生)

    一、墩臺與預警
            墩臺屬兵部管轄,其用途為敵襲時燃煙或發砲、舉旗、掛燈等,佐以騎兵傳遞訊息,以達預警之效。永樂時期沿北邊防線大量設置。墩臺內積薪糧,上置藥弩,旁鑿水井,以便守備。仁宣以後,因應防線南移,墩臺亦隨之增加與調整。遼東方面,正統元年三月批准於廣寧前屯衛至義州後屯衛之間增設十七座煙墩。燕山山脈一帶,正統元年四月於長城內增設砲墩二百餘座。山西方面,宣德四年八月增築偏頭關煙墩二十六座;正統三年於黃河西岸增設煙墩五座。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元年,奏準於大同緊要關路併立大墩,保定等處各村社立柴墩。京城方面,增設北京至懷來、德勝門至東直門之墩臺。寧夏方面,成化二年八月築寧夏三路墩臺三十五座;十一月,議築安邊營、定邊營及北面沿邊等處之墩臺;十二月,又於寧夏東、中、西路等地添設墩臺。

    二、墩臺的類型
            永樂年間出現對墩臺形制之規範。永樂十一年十月,山西沿邊煙墩、墩臺高五丈餘,四周圍牆高一丈,外開濠塹,架設吊橋,門道上置水櫃,每墩定官軍三十一人守瞭,以繩梯上下。此外,墩臺又有大小之別,如永樂二十一年八月,懷來、隆慶二衛增守黑峪、車坊等處大小煙墩。天順、成化以後,墩臺類型漸趨多元。據《余肅敏公經略公牘》所記,延綏一帶墩臺分為邊墩、墩臺、崖砦小墩、柴堆墩、傳報本營(堡)煙火砲墩、守瞭墩等類型。正德十六年七月,巡撫遼東都御史李承勛奏報所築墩臺,又分為沿邊、腹裏、甎包、石砌、土臺等類。嘉靖年間,甘肅巡撫楊博創設莊墩,規模擴大,以墩臺守軍與鄰近村戶合築共守墩院,且墩軍隨帶妻小,守邊亦防家,以杜脫逃曠離。

    三、守墩的軍士
            墩臺人員編制大致分守軍、夜不收、炊事等三類,員額依時代、墩臺類型、駐地而不一。並飼雞、貓、犬,供司晨、定時、警夜之用。警戒工作方面,須依敵軍遠近、人數、方向,以烽煙、火砲、燈籠、旗帶、火把等方式發報,且日夜有別,違者依軍法論處。明中葉後,陸續出現墩臺守軍器械短少、餱糧不備、火器鏽沒等記錄,反映邊防政策之弛廢。

     

 

 

 

 


 

回電子報第42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42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蔡東霖、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