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大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5期


第7期>> 

 

 


 *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1.11.01 101研究生講座(5)】林冠群教授:柳暗花明—走進吐蕃史研究的世界
    講者:林冠群教授(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個人經歷介紹
    講題:
    柳暗花明—走進吐蕃史研究的世界
    主持人:陳登武教授(本系專任教師兼系主任)

    時間:
    2012年11月1日(四)14:00 - 16:0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
    紀錄:博士班二年級張淑惠同學
  • 一、柳暗花明又一村

    林教授在演講之初就提到,當初決定走入這一行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怎麼樣?」純粹就自己的興趣。當時的興趣就是吐蕃,也就是今天西藏這個地方。在民國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都沒有人做,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當時林教授在政大上課的時候,教授地理的老師蔣鈞章教授曾說:「關於西藏的地理,做的人太少,沒辦法講。」那時候林教授就深感疑惑:「為什麼都沒有人去做西藏呢?」「從唐代一直到今天,我們有誰真正瞭解西藏的?在我還沒踏入這個門戶之前,我真的對西藏不瞭解。所以我覺得,是不是要對西藏有一點瞭解比較好?」那要瞭解它的話,必須要具備哪些條件呢?林教授認為首先必須具備語文能力。當時在學習的時候非常痛苦,累積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後,才會有一點效果,但只要願意投入三~五年的時間,不要把它想太難,將來回收不可數計。當大家都找不到領域做,以中國史來說,往東北的滿州、北邊的蒙古、西邊的西藏、西南的少數民族,只要學會他們的語言,他們寫的文獻你會讀,文章就很多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文獻、24史只要寫到邊疆各國的,經常都錯得離譜。除了少數的政治、軍事、外交有跟這些國家、民族接觸之外,其他記載到這些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的時候,都是錯誤的比較多。所以王明珂先生說:「史書上對這些少數民族的記載都是想像的、杜撰的」是很有道理的。在我求學階段,曾經有一位老師問每一個研究生將來要研究哪個領域?我說:「我要做唐代吐蕃史」。那個老師非常驚訝的說:「你怎麼做這個!旁門左道!」從此不正眼瞧我一眼。也有人告訴我,日本人在這個領域做得太好了,為什麼要炒這冷飯呢?我並不相信這些說法,我堅持繼續研究。國際的藏學界,很多外國學者幾乎不看中文材料,因為他們也認為中國的史書對西藏的記載錯誤太多,但都不看的話,可以嗎?那唐代吐蕃史怎麼做?會有問題。所以為什麼會寫這個標題「柳暗花明又一村」呢?這句話的前一句話是「山窮水盡疑無路」,也就是說,當我還沒進入到這個領域,還在門前觀望的時候,很多人都對我澆冷水,叫我換方向、換領域,認為這個領域困難重重,不能做。但我進門之後,發現希望無窮。肯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研究吐蕃史的困難

    1.地理環境的影響

    林教授說:如果我們今天要從內地到西藏的話,搭飛機或火車就過去了。但在古代呢?從《資治通鑑》所記載的史料可知道,每派一個使節從長安出發到拉薩,最快要花三個半月到半年,來回就要一年。加上沿途非常辛苦,餐風露宿,而且地形慢慢抬高之後,高山症就出現了,超過四千公尺之後,身體會非常不適應,氣候乾燥,靜電問題嚴重、身上有皺紋的地方就龜裂,加上大氣壓力低,煮開水煮不熟,因此西藏那邊的人文發展就跟內地很不一樣。例如說中國內地有漢醫,西藏有藏醫。在藥材的煮法上就不一樣。漢醫是用水將藥材的藥效給逼出來,西藏因為大氣壓力的關係,沒辦法用煮的(因為七八十度水就滾了),只能做成藥丸。也就是說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要進入西藏研究很困難。另外,有很多人說過,西藏跟印度文化很相似,十四世達賴喇嘛就曾說:「我是印度之子」。這對不對呢?從地理環境解釋,西藏人不喜歡到低窪的地方去生活,因為他們回來後也會有高山症的出現,印度平均標高才500公尺。因此在歷史上可以看到,除了商人跟使節會下山之外,在歷史上並沒有大量的平民下山與平地人交流的現象。

    2.語文的隔閡

    用藏文寫的東西,如果沒有學藏文的話,就沒辦法閱讀他們的文獻。

    3.文獻的闕佚

    唐代的文獻中記載吐蕃第一次派使節過來的時候,有三本文獻的記載是可以相信的。第一本是《通典》,《通典》說:「不知有國之所由」、《舊唐書‧吐蕃傳》說:「莫知其種落之所出」、《新堂書‧吐蕃傳》說:「未始與中國通」。林教授提醒同學看看這些史書的記載,分別都說不知道這個國家怎麼來的?不知道這個種族怎麼來的?從來沒有跟中國有任何往來。因此中國在唐代時,對他們是一無所知。

    4.治史的偏見跟侷限

    林教授認為傳統史學,常看不起做域外史的人。他常自嘲自己研究的領域是冷凍庫角落中的角落。學界對研究域外史的人常認為他們研究的不重要,常認為只有長城內的才值得被研究、才重要,是這樣嗎?可是,唐代吐蕃,一直是唐代最大的邊患。一直到今天,西藏問題仍存在,那它不重要嗎?西藏今天會有問題,是從前面的朝代一直累積下來的,從唐、宋、元、明、清一直累積下來,都沒有解決,所造成的結果,導致西藏研究沒有受到該有的重視。

    三、偽史、錯史充斥

    1.漢史料誤載舉隅

    舉例來說:《舊唐書‧吐蕃傳》中記載:「其人或隨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頗有城邦」、《冊府元龜‧外臣部》中記載:「隨水草而居,不常厥所」。如果把這兩條史料結合起來看的話,很多人就會誤會吐蕃當時是游牧民族,包括王壽南先生、傅樂成先生,都認為吐蕃當時還是游牧民族。就漢人來說,游牧民族的意思就是指文化低落的民族、沒有辦法跟農業民族來相比。可是實際上,如果各位有到西藏去過的話,就會知道西藏人是會按照季節來變換他們的住所,冬天時住屋子裡,夏天時住帳棚,有節慶的時候一定是一家老小到郊外搭營帳野餐。因此唐代的使節應該是在夏天的時候到西藏一看,發現一堆營帳,一堆人都住帳棚,回來就跟皇帝報告吐蕃是游牧民族。這些誤解一直持續到現在的學者們看到這兩條史料,還是誤解吐蕃是游牧民族。但是吐蕃王朝並不是游牧王朝,他們是對土地有野心的王朝。吐蕃王朝的性格跟游牧王朝的性格完全不同,游牧王朝的性格是搶了物資後就走人了,可是吐蕃王朝是以攻城掠地的方式來入侵的。

    又例如:《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拜必兩手據地,作狗吠之聲,以身再揖而止」。《封氏聞見記‧避忌》記載:「吐蕃諱狗,大夫將一苟判官,何以求好」!從《舊唐書‧吐蕃傳》中的記載來看,這是漢人歧視吐蕃人最明顯的例子。林教授研判是漢人聽不懂吐蕃的語言,聽成是狗叫聲,就這樣記錄下來。第二條史料為什麼會這樣記載呢?因為在漢人的文獻中,都把西邊這些少數民族記載為:「西戎犬出也」,都是跟狗有關的,都認為狗是他們的祖先、狗是他們的圖騰,所以就寫「諱狗」。《封氏聞見記‧避忌》中所記載的這條史料,就記載了一個姓「苟」的人要到吐蕃去,有人告訴皇帝吐蕃諱狗,怎麼還派姓「苟」的人去呢?因此皇帝就將這個人的姓氏改成了「旬」。從這兩條史料來看,可知道當時的唐人對吐蕃不但不瞭解,還存有歧視的心態。

    又如:《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婦人無及政」。但是實際的例子,不管是《舊唐書‧吐蕃傳》或《新唐書‧吐蕃傳》中都有記載婦人參政,而且還當了攝政十幾年,這還不是單例,有很多例子都記載吐蕃婦女參政。

    所以當各位學習了藏文、蒙文、滿文之後,回頭再看漢文史料,就會發現很多可以研究的題目。

    2.教法史料所載為例

    教法史料就是西藏的喇嘛寫的,而且都是資深喇嘛寫的,比較資淺的是不能念歷史的,因此真正寫教法史的都是大喇嘛。那在教法史料中有幾條的記載是錯誤的,舉例來說:教法史料中記載唐軍曾經攻入邏些,還詳細記載唐軍殺了多少人。後來吐蕃的宰相帶領著吐蕃軍隊把唐軍趕出去,寫得非常精彩好看。林教授提醒同學們:唐軍最遠曾經到過的地方是黃河河源,也就是今天的青海高原,當時的唐人就認為他們已經到了天涯海角。因此,唐軍從來沒進入過西藏,這條教法史料所寫的是錯誤的。

    四、抓偽糾誤的觀念與方法

    我們應該要重視各種原始史料,如:吐蕃碑刻、敦煌文獻、吐蕃簡牘等等。也必須要廣泛的蒐集已出版之相關論著,避免重複勞動。大陸有很多學報都是研究生去投稿的,他們在寫之前也都沒有蒐集足夠的前人研究,就直接寫了,導致以前錯的還是繼續寫下去,已經被人家研究過的還是有人繼續研究,這些都是不好的現象。

    五、結論

    1.外國的月亮有比較圓嗎?

    林教授認為外國月亮不見得比較圓,做學術研究,大家應該要有自信心。雖然他們的研究有很多問題,但也有長處。他們的長處就是外語、邊疆語非常好。但當他們不看中文的文獻時,一樣會出現很多問題。

    2.治民族史的方法之一:「重視土著觀點」,在唐代吐蕃史研究中有其侷限

    在研究民族史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要重視當地人的觀點。不過還是有一些侷限,因為它參雜了很多的神鬼觀。林教授舉達賴喇嘛的例子來說,達賴喇嘛認為西藏為什麼可以成為一個國家?就是因為信了佛教,才有「國家」的觀點。因為信奉了佛教之後,吐蕃全民才有了共同的語言、才有了統一的概念,於是才有了今天的西藏。但是,吐蕃信奉佛教是西元779的事情,那在西元779年之前,吐蕃就不算一個國家嗎?西元779年的吐蕃已經立國一百多年了阿!因此如果都聽達賴喇嘛講的西藏過去的歷史,就會出現很多錯誤。

    3.唐代吐蕃史研究正待進一步突破:發掘新史料、重視藏語文的訓練、運用社會科學觀點詮釋史料等。

    林教授指出前面所看的吐蕃碑刻、敦煌文獻、吐蕃簡牘,已經被運用得差不多了,但是可以寫得題目還很多,那假設大家都重視藏語文的訓練,並且運用社會科學的觀點來詮釋史料的時候,藏族史從唐、宋、元、明、清這領域非常廣,他鼓勵同學們:歡迎大家一起來研究吐蕃史。

     

     

 

 

 


 

回電子報第6期主頁面

 

 

●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6期
●發行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登武  發行單位: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邱藍萍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群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