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65期


第67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6.11.02 【106-1研究生講座(四)】明清泰山進香與相關產業的發展

    紀要:梁翠兒(本系碩士生)


      邱仲麟老師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碩士、博士均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從明代北京的城市及生活研究,到國防線上的生態環境、制度變遷均有所涉獵,具有十分寬闊的研究視野。此次演講內容奠基於老師於2014年發表的〈明清泰山香稅新考〉一文,  主要講述明清泰山的進香活動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老師在演講開始先說明前往泰山的人是以一般民眾為主體,士大夫所佔的比例較低,而且在目的上也有分別,前者是為了進香,後者則是為了觀看景色及碑文等。接下來說明前往泰山的人數為何比其他四嶽來得要多,首先是因為登山之路較為輕易,其次為可以看到夕陽且冬天不積雪,更重要的是因其靠近直隸,且位於南北交通要道而易於前往,因此前往的人數明顯較多。

      而對登泰山的相關記錄雖以外省人士較多,但老師說明可能是因為對山東本省人士來說,登泰山是十分平常的活動而不會特別記載,他舉了趙國麟的例子來說明,他居住於山東泰安,在當宮以前就曾前往泰山三十多次。至於人們登泰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宗教祈願,當中的東嶽大帝主管人間官職及生死貴賤,直到元代之前其香火都極為興盛,但此後其地位在明代被主管生育兒女及主治天花的碧霞元君所取代,甚至到了萬曆、崇禎年間,東嶽大帝所在的廟更呈現荒廢頹敗的情況。接下來老師說明在明清時期進香的人當中,有不少是婦女,但卻招來不少士大夫的批評,認為他們傷風敗俗、不知羞耻,但老師認為進香時會區分男女,所以認為這樣的批評並不合理。

      再來則是有關進香團的存在及發展,這樣的組織最早可以上溯到漢代,其目的是為了安全考量及相互照應。而泰山進香在宋代開始興盛,明清時達到全盛期,尤以萬曆年間最為旺盛。前往的人可以分為散客及集體兩類,集體的被通稱為香社,從他們留下的香社碑中,可以看出從嘉靖到崇禎年間中皆有不少,其中以萬曆年間最多,從地域來看,又以山東省特別是泰安最多,但從文獻記載來看,除了山東本省外,這些人群來自更大範圍的地方,包括潼關以東、燕山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而根據一些方志及文集的記載,一些村子會透過籌錢生息的方法,來集得前往進香的旅費。當中以山東地區的香社前往最為頻繁,其中崇禎年間的小說《醒世姻緣》中就有對進香團籌錢及準備的過程有詳細描寫,《樵史通俗演義》中更提到他們會擁有自己的旗子,並要得到縣政府蓋印許可後才可出發,而這些旗子也有防止成員失散及迷路的作用。

      而正如前述前往泰山的人以長江以北比例最高,這是因為空間距離是決定是否前往泰山的重要因素,如長江以南特別是嶺南地區因前往不易,人數相對更少。其中登泰山又可分為旺季和淡季,正月到四月、九月到十二月為旺季,五月到八月為淡季,這是由於夏季炎熱所致。旺季時登山人數十分多,甚至於萬曆十四年曾釀成人踩人的慘劇,但淡季時卻顯得十分冷清。泰山進香在萬曆年間達到高峰,每年多可達八十萬,最少也有六十萬,但往後卻因政治動亂及濫收門票而下降,加上晚明開始各地皆蓋了分香廟,人數大幅下降。到了清高宗廢止泰山香稅後,進香活動的榮景一度恢復,但到了太平天國及稔亂時又再次減少,直至同治末年動亂結束才又有所回升。

      接下來是有關泰山盤道的整修,在明代以前已有不少維修,到了明代時更重視防護的措施,例如在嘉靖東昌府通判姚奎則以泰山香稅來為盤道加上木欄,呂坤任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時更修築新盤道,並規定舊盤道上、新盤道下的制度,減少擠落事件,惜因土石道盤道損毀嚴重而廢止。雍正年間時增加了扶手牆;乾隆年期更為了皇帝及太后的登山而修築木板橋,但不久就腐爛無法使用;嘉慶年間負責整修工程的魏祥亦用餘錢修了女厠所。此外,泰山亦有捨身崖的存在,是民眾為了宗教祈願而跳崖,當中多是出於孝的目的,祈願以己身來換取父母的身體健康。這樣的情況官員屢禁不止,甚至築木柵後亦無法改善。

      再來老師說明泰山進香的周邊產業,進香帶動了泰安經濟的活躍及繁榮,也是商稅的重要來源。山上、山下的客店林立,更出現代辦住宿、繳香稅的服務,情況好不熱鬧,在張岱《陶庵夢憶》等書中對此都有詳細記載。此外,明清時期官員及士紳上山時亦多僱用轎夫,而泰山的登山轎樣式亦頗為特別。另外在泰山的南天門商店街亦十分繁榮,除飯店外,亦有各式各樣的商店如賣香燭、紙錢等,甚至有延客入內烤火取暖、抬客觀看碧霞元君真身等服務。除了白天登泰山外,亦有部分人選擇在較不炎熱的夜晚登山,明代時多手提燈籠作照明,清代則以火把為主,形成從山下到山頂燈火閃爍的景觀。

      泰山進香除了使上述客店、輿夫獲利外,乞丐也從中獲利,他們在旺季時於山上沿途乞丐,但因不少是身體殘障者,在淡季時無法自行下山,不少活活餓死而棄屍於此,因此有官員提議以香稅餘銀為他們收屍。而盤道周圍除了乞丐外,還有不少攤販,例如提供茶水、食物的,亦有和尚、妮姑賣茶及水果。

      最後,老師提出了一個看法讓我們思考。在明清時期,泰山的最大業主是政府,他們透過香稅搜刮大量銀錢,因此修廟及盤道等本是應該的。但當中不少官員和士大夫慕名而來,受接待時卻不付錢,讓地方官員及民眾為其無償服務,甚至一些大官上山時更禁止百姓上山,對當地官員及百姓造成局大負擔及困擾,因此老師認為泰山進香從旅遊史來看,並非商品經濟,而是剝削經濟。

 

 

 

 


 

回電子報第66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66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