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59期


第61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6.05.11 【105-2 研究生講座(六)—人文季歷史人文講座系列之二隱藏的情緒、情感與意義

    紀要:羅晏松(本系博士班學生)

    王明珂老師簡介:

      王明珂,高雄人,祖籍湖北武昌,專精於透過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史。早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與碩士),後入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於民國81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返臺後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任助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目前為該所特聘研究員,並於民國103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民國106年三月擔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紀要內容:

      王老師此番演講,主要透過兩個敘事架構為例:「盤瓠子孫」、「英雄徙邊論」作為探究文本製作者背後情感的緣由。另外還有清代學者王崧在參與撰寫雲南方志所產生的爭議,與其地方認同的關係。

      首先,王老師提到,一般歷史研究主要是從文獻裡頭了解其中呈現之人、事、時、地、物(傳統的歷史學研究方法),但到了目前,歷史學與其他社會學科有更多的交集,因此在使用文本時,也就越不再侷限文本所呈現的內容是不是「事實」。即便文本表面所呈現的不一定是事實,或顯然不是事實,研究者仍可從中判讀到一些過去的「事實」。此與乍聽之下頗為矛盾,但這也是今日之主題:「隱藏的情緒、情感與意義」,雖然文本內容並非「真實的陳述」,但仍可判讀出較為個人的、隱晦的情感,並進而探究這些情感因素如何造就歷史變遷。這並非一般教科書與研究論文主要探討的「因果關係」,而是一些當時的人(指文本製作者)較為隱晦細微的互動、應對及情緒、情感。這種研究路徑或可稱作「歷史人類學」、「歷史社會學」,以有助於探究時人為何如此書寫。

      在王老師一部作品《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本文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民國104年)的扉頁有用「荷塘邊的蛙鳴」來比喻,規律宏亮的聲音即「典範歷史」,被忽略的其他蛙鳴則是「邊緣歷史」,前者是我們一般關注並熟知、也確實往往符合史實的歷史,這與大多數人生活的空間的「現實」有關,比方說臺灣四大族群的先民史等等。不過對於一些特定族群,他們可能基於其生存空間產生「另外一種歷史」,比方說王老師過去研究的羌族就有這種傳說。這些傳說難以恭維是「歷史」,其內容往往是荒謬、簡單的,但這也反映其敘事背後的認同與情感。

      敘事的內容會隨著一些時空脈絡所建構,以民族史來說,中國大陸自20世紀上半葉起,有許多學術界的前輩,參與一種「中國近代民族史」的建構,和這個「民族建構」,當這兩種建構出現時即伴隨著某種「現實」的形成,這個現實就是──現在中國大陸有個主要的民族「漢族」,外加55個少數民族。當這個民族史隨著民族國家的論述出現時,這課題就變成一個很僵化、刻板的學問了,無須爭論。但王老師聲稱,其研究方向就是試圖「重新書寫民族史」,希望能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中國民族及其相關議題。

      接著探討「盤瓠子孫傳說」。所謂「盤瓠」,就是古代君王畜養的一條狗,因為殺敵有功,獲得君王公主為妻,於是夫妻倆就隱居在西南山區養兒育女,其後嗣就被中原稱作南蠻。這種傳說基本上帶有中原人對西南民族的歧視態度,但為何今日有部分西南族群自稱是「盤瓠子孫」?這顯然是個問題。王老師還舉出清代一些描寫當地族群的圖冊,如有一張圖繪著兩位皮膚黝黑、佈滿汗毛的男性要鬥毆,而各自身旁皆有一位樣貌清秀的女性在勸架,這代表著製圖者認為當地男性「野蠻」、是「動物的後代」,而女性則繼承中原公主的樣貌與氣質,而這與「公主與狗的結合」有關。

      王老師又探討到秦漢時期有關周邊民族的書寫,老師稱之為「英雄徙邊記」,這套敘事模式就是:一位受挫、或身分低劣的英雄人物,因故流落中原周邊的蠻荒之地,被當地土著奉為領袖,為他們帶來文明。這不只是中原才有的模式,在世界各地許多較為強勢、核心的文明圈皆有類似的敘事:「我們這邊」一個「失敗者」到「你們那邊」都可以成為你們的王─以凸顯核心民族的「高貴」。如殷商遺孤箕子是朝鮮之主、周王子太伯奔江南而王(目前南京人對此無疑義,當地目前還有太伯廟)、西南地區則有楚國將領莊蹻為滇王、西北則有秦國奴隸無弋爰劍投奔黃河上流,為羌人之王。這也看出中原人對心目中不同的周邊民族地位高下的判準(勝朝遺孤、征服者王子、戰敗將帥、逃奴、狗)。以上有關「滇王莊蹻」的故事是這樣:戰國時期楚國將領莊蹻授命征伐黔中、滇地,征伐到一個階段,其母國被秦國併吞,只好率部流落滇地,最後被當地族群奉為領袖。這個故事被清代王崧收入其私修的《道光雲南志抄》之中。

     
      清代雲南人王崧的資歷相當圓滿,中進士、入仕途、賦閒後入書院教書,被視為有全國名聲的大儒,但卻在被延攬修方志時,主張對雲南人的認同導致與同僚不合,於是私自攜稿出走,私刊為《道光雲南志抄》,而方志局同僚後來又另編一部官方版的《道光雲南方志》。王崧基於雲南人的認同促使他違逆了方志的傳統書寫模式。將此二版本雲南方志做對照,即可看出後一種官方版的方志是符合傳統典範的體例,而王崧私刊本則非典範。首先,方志的敘事結構對應的是帝國之下的「地方情境」,如同正史對應整個朝代 (正史體例隨著第一個大一統帝國誕生,而帝制結束後就結束了正史的書寫),而族譜對應的就是家族。

       後來王老師又分析,西南少數民族何時自稱「盤瓠子孫」?透過酈道元《水經注》,可能源於南北朝時期。到了宋元時期,自稱是盤瓠子孫的族群出現在貴州、兩廣、福建,被中原人稱作「南蠻」、「蠻夷」、「苗蠻」,近代以後被稱作苗族、瑤族、畬族。有一部有關瑤族的文獻《評皇券牒》,這裡面收入許多過去「疑似」朝廷授予的詔令,賦予當地民族蠲免稅役的權利,也同樣記載著盤瓠的故事。其真偽是啟人疑竇的,但其中透露一種「悲慘」的情感:他們寧願承認自己是狗的後人,也要維護蠲免賦役的權益,所以當地人傳抄這份「質感粗劣」的文書。不過在廣西、廣東地區的瑤族有將盤瓠假托為「盤古」的說法,以強調祖先的「古老性」,而非「狗」的特性。湘西苗族還有一種傳說,就是盤瓠的兒子們有感於對自身身分的羞辱,因而殺害其父,之後被母親辛女責備感到悔恨,因此產生了每年祭盤瓠的傳統。其實從這些跡象顯示,當地人對於作為「狗的後裔」的論述,並非沒有感覺到恥辱,這些都是一種「去汙名化」的行為(一些包含王崧在內的本地人自稱是「南京人」也是同樣的目的)。

       除了盤瓠的故事,在中國的文獻還有許多資料,顯示西南、南方蠻夷為何不用負擔稅賦。而到了1930年代,湘西地區曾發生一場「武裝革屯」、也就是武裝叛亂的事件,這是因為當地的軍閥,或任何可以代表中央政府的力量,要求當地人耕作屯田,並抽取很高的稅負,致使他們心生不滿,以「苗人」作為新的身分認同,對當地政府與軍閥做出反抗。這與過去歷史上的西南民族暴動的起因類似。不過這種身分認同的凸顯到了抗戰爆發後又慢慢的弱化,匯流到為抗日產生的國族認同之中。

     
      最後,王老師總結道,透過這種文本分析研究,以上那些西南民族傳說、「英雄徙邊說」在文獻中是取自何種材料而使用這些材料來敘事,是基於何種目的?嘲弄、鄙視,以及為何免除稅負的理由,在不同時代的情境,其敘事如何變換?我們在分析文本時,必須考慮到製作者心目中的敘事架構為何?如何重新取材並變造敘事?透過這些研究切入的路徑,可以判讀一步文本書寫的目的以及作者心目中隱含的情感與情緒。

       事後同學發問時,有討論到,西南地區的母系社會趨向是否與盤瓠子孫的「狗與公主」的組合有關,不過王老師認為這可能與此關聯不大,那些傳說敘事主要還是漢人對當地民族的觀點所致。還有同學提問到,透過文本背後的情感的分析,是否有「用研究者自身的想像去分析文本作者的想像」的疑慮,王老師回答到,由於大部分的史料呈現的內容其實都是一種透過「稜鏡折射」下的結果,這種研究路徑的主要目的是要釐清研究者與文本製作者解讀敘事的「偏見」為何。王老師與陳惠芬主任後來還以「毒藥貓」做比喻,代表未來歷史學做「科際整合」可能的趨勢與啟發。最後,筆者在送王老師離去時,我們在路上有聊到,「盤瓠子孫」被西南少數民族所接受,其被接受的「地理範圍」,似乎與中原王朝對西南地區的統治力伸張有關,這種認同的強弱與朝廷的控制力可能成正比。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卷
    86,〈南蠻西南夷列傳〉節文(「盤瓠傳說」最早的文獻)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羣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為僕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


    王明珂,〈王崧的方志世界:明清時期雲南方志的文本與情境〉,收入於孫江主編,《新史學:概念.文本.方法》,
    (北京:中華書局,2008),第2卷,頁97-118 

 

 

 

 


 

回電子報第60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60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