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58期


第60期>> 

 

 


 
活動報導

回到最上層

 

 
  • 106.04.20 【105-1 研究生講座(四)】中國伊斯蘭的歷史發展特性及其當代挑戰

    紀要:蔡思雲(本系碩士生)

      首先,張教授指出,我們應該認識伊斯蘭文明對於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性。伊斯蘭(al-Islam),為順從和平的意思;穆斯林(al-Muslim)意為伊斯蘭教徒、回教徒,波斯文寫作Musulman,或相當於漢文典籍中的「木速蠻」;穆民(al-Mumin)則指的篤信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作為一神教(monotheism)文明的伊斯蘭,是「西洋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歷史上的薩拉森人(Saracen);當代伊斯蘭世界的特點,是國家、文化、教派與族群的緊密結合。穆斯林少數族群(Muslim Ethnic Minority),指非伊斯蘭國家中的穆斯林,如中國十個穆斯林少數民族、台灣的回教徒等;或指伊斯蘭國家中的「非主體性」穆斯林,如伊朗、土耳其境內的庫德族(Kurds)。如Jonh L. Esposito所指出,Samuel Huntington已在《文明衝突論》預示了有著宗教文明上強烈差異性的西方與伊斯蘭,往後仍會對立抗爭,因此歐美國家會將伊斯蘭刻板化為「反西方」的同義詞,甚至把伊斯蘭當作「綠禍」(green peril)或「綠色威脅」(green menace)。就如同現在的歐美世界,即充斥著伊斯蘭恐懼情結,即Islamophobia。

      接著,介紹中國境內伊斯蘭的發展概況。像是伊斯蘭在中國在地化(localization)與族群化(ethnicization)的互動意義。在地化,指域外穆斯民在中國大範圍的「離散」(diaspora)與「華化」(sinicizing);族群化,則指族群溯源(ethnogenesis)、天房情結(Mecca complex)、宗教信仰與實踐下的認同意識與異群觀(images of others)。目前,中國穆斯林少數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等。伊斯蘭與回——穆民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發展下的文化變遷、社會適應與族群認同等三個面向上的多樣性,是很難用一個深廣兼具的概念來呈現「中國伊斯蘭」與「中國穆民」現象的完整性意涵,以及提出地區發展差異中具備代表性的架構性意義及其詮釋觀。

      所謂「回」,是表音詞,指來自古代邊族回紇、回鶻(Uyghur)等詞,是外來宗教的代表。而「清真」,是表義詞,指中文對於伊斯蘭一神教本質的描述。雖然漢人很早就意識到伊斯蘭是一神教,但仍能從特殊的例子,如屏東萬丹鄉武龍代天府,廟內同時供奉太上老君、佛祖、孔子、耶穌、阿拉等五位宗教的神明看到有趣的現象。此外,關於伊斯蘭教為何不食豬肉的理由,前幾年綜藝人士隨口說出「祖先吃母乳」說曾引發不小的爭議。

      根據《古蘭經》的禁食條例,未以經名宰殺者、自死者、血液、不潔物、形貌醜陋、性情兇猛者等,還有酒類、毒品、煙類等都是穆斯林禁止食用的。禁食豬,早在清康熙年間劉智的伊斯蘭漢文著作《天方典禮·擇要卷》中已有說明。即便漢人與穆斯林互動已有悠久的歷史,民國初年以來的伊斯蘭「辱教案」仍層出不窮,當中不少還跟豬有關,諸如民國21年的上海辱教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間,九零年代台灣《腦筋急轉彎》事件、2000年山東陽信縣「清真豬肉」事件、2005年吳宗憲辱教事件等等。

      「回族學」的研究價值與意義,在於提供中國族性(ethnicity)研究的「試管效應」,檢視中國族群文化多元屬性與文明性的發展適應機制,提升穆民族群在「華夏邊緣」論述建構中的詮釋地位,進而反思中國穆斯林在Dar ul-Islam中的重要性及其關鍵角色。檢視當代中國回族民族志,有幾點特色:1. 民族形成與祖源的複雜性;2. 大分散與小集中的農商聚居型態;3. 宗教信仰與民族特質的緊密結合;4.與中國多民族文化有互動關係;5. 宗教文化特質與族群認同的多元性質。

      穆斯林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定位:傳統中國的穆斯林,有蕃客、回回人、回回、回民、回教徒、纏回、漢回等。民國以來,「回以名教,非以名族」,否定「回教民族」的說法;在孫中山「五族共和」論下有「回族」;在宗教概念下,有民國三十六年南京制憲時期孫繩武「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之說。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進一步將穆斯林「少數民族化」,「回族」成為古往今來所有穆斯林人群的共同稱謂。

      總的來說,從伊斯蘭在中國1300多年的族群化與在地化屬性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從地緣範圍或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很明顯可以理解到穆斯林人群在華夏社會中的文化變遷與社會適應的多樣性,在建構當代對於中國整體族群觀與文化觀的認知體系時,「回」或「伊斯蘭」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部份。從田野的觀察,很明顯可以看出「回族」這個當代政治意涵下被賦予的身份,已成為說漢語穆斯林人群強化其認同機制與建立異群觀的重要憑藉。因此,人類學研究者應如何在學科典範的概念下,對此闡釋出更為深入與多樣性的分析論述,則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回電子報第59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59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惠芬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徐愷謙、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