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33期


第35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 系友張朋園老師訪談(下)

    訪談者/紀錄者:倪孟安同學/歷史系博士班

    目次
    前言
    早歲生活
    師院雜憶
    師院求學時的老師
    師院求學時的同學
    出掌所務的點滴與興革
    博士班的籌設及第一屆增額錄取的秘辛

    前四屆博士班同學雜憶




    出掌所務的點滴與興革

            
    1961年起,張朋園老師開始了在近史所的工作,並從1973年起,回到母校系上兼課,1977年繼李國祁老師接任所長。

            
    師大歷史研究所是19708月成立,首任所長朱雲影老師,隔年開始由李國祁老師繼任,至1976年,張宗良校長要李老師出掌文學院,因此李老師便與張朋園老師相商回母校幫忙,兼理歷史研究所。原本張老師因健康因素不願擔任行政職務,但在當時近史所內師大系友紛紛表態的情勢下,令他無法拒絕,遂以一年為期應允,希望李老師屆時能物色更好的人才管理所務。豈料接手後便無法卸責,一作四年,從開辦暑修班到博士班、由兼任所務到接管系務,直到1980年以赴美客座請辭兼職。(註1)

            
    在歷史系工作期間,張老師對所(系)務工作的重點為增設博士班、延聘中研院及海外師資、邀請專家學人講演、提升專刊水平、及設立系圖書館並增加外文藏書等項

    增設博士班方面,這是校方以及李國祁院長的既定規劃,張老師只是來執行,但他有充分的裁量權,因此變更了考試內容,強調研究計畫的審查及語文能力,尤其特別設計了外語能力作為入學標準,並以英語或日語的閱讀作為裁量基準。(註2)

    延聘師資方面
    ,李國祁、張朋園老師都有些想法,認為辦博士班是為了造就人才,沒有人才國家未來哪有希望?由於張老師在近史所服務、亦在美進修過,因此計畫延聘一些知名學者來兼課。首先是開設經濟史方面的課程,(註3)聘請侯繼明、劉翠溶、王業鍵等教授來兼課。(註4)另外,思想史的墨子刻 (Thomas A. Metzger) 似乎之前就有受聘在師大任教(在大學部、研究所授課),而順勢也在博士班開課、其他海外學人如汪榮祖、汪一駒、國內的學人史語所之陳慶隆、管東貴、毛漢光等老師,都為張老師所敦請至師大兼課。

    學術講演
    方面,為了提升學術研究,張老師在歷史系、所主管任內共舉辦廿一次的專題講演,計國外學人七次、國內學者十四次。

    提升專刊水平
    中的「專刊」是指的是《臺灣師大歷史學報》,1973年由李國祁老師開辦,剛開始時主要稿源來自系上及近史所研究人員,張老師接手後主編四期,致力於向校外徵稿,拓增外稿比例,並建立審查機制,以提升素質。老師且表示迄今系上每期《學報》都會寄給他參考,希望能講求品質,繼續地維持下去。
     
  • 設立系圖書館並增加外文藏書方面,張老師掌理所務時開辦了系所圖書館,初期書籍來源則來自贈與。張老師先向AIT的附屬組織美國亞洲協會 (Asia Society) 去信,希望其能協助徵集學術專著贈與師大歷史系成立圖書館,結果該會捐贈了百餘冊歷史相關的著作給系圖。此外也向海外學人徵求贈書,師大願意支付郵資,結果透過王業鍵院士,得到其同事、美國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of. Harold Schwartz 協助,捐贈藏書兩箱。這兩批書籍,就成為師大系圖的基本外文藏書。

            
    1973年至1992年這段長達廿載的師大教學生涯中,張朋園老師主要講授〈中國現代史〉及〈中國區域現代化〉兩門專題研討課程。最初只有講授〈中國現代史〉專題討論,與張玉法院士合開,之後才新增〈中國區域現代化〉專題討論,這與老師在近史所的研究有關,蓋那時近史所有兩期的「中國區域現代化」研究計畫,其概念是 ’’Western Impact and China Response’’,探討西力衝擊下中國反應失敗的原因。參與者各選擇一省作其現代化的比較研究,張老師在第一期計畫選擇的是湖南省,已有專著出版,(註5)而第二期選擇的是家鄉貴州省,則有數篇論文發表。

    回目次

    博士班的籌設及第一屆增額錄取的秘辛
           
          
    1977年張老師擔任歷史所長所面臨的第一要務就是成立博士班。由於籌備工作繁重,李國祁老師擔任院長後無力兼轄,因此才延請張老師協助,所以博士班的創設、招生、課程、師資等事,均是由其所擘劃。他一共參與了一到四屆博士班的招生,前兩屆向教育部各申請兩名博士生員額,第三、第四屆則微增至每屆三名。

            
    師大歷史所第一屆的博士班在19774月對外招生,博士班共有十二人應考,(註6)應考者台大、師大、文化等各校畢業的碩士都有,原本預計的考試方式是筆試中國通史與中國史學史兩科,共佔總成績的30%;另外的70%則是碩士論文審查(口試),而張老師特別將之改定,除了筆試外,需審查碩士論文、研究計畫,並且還有外語閱讀能力的口試。

            
    張老師秉持了郭廷以先生「作研究最低限度需搞好一門外語」的想法,要求博士班入學考需加入語文測驗,分為英文與日文兩種,由張朋園老師和林明德老師分別考核。考試方式是在考場中置一桌,放英語、日語各一段文字及字典,令考生閱讀大概十五至廿分鐘後(可查字典),即席口語翻譯,張老師認為這樣最能看出同學的外語程度。(註7)

    增額錄取林滿紅

           原本第一屆博士班經教育部核定,只招收兩名,放榜時卻同時錄取林麗月、呂芳上、林滿紅三人,這卻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研究所考試放榜的前一日,張朋園老師閱覽錄取名單及考生成績,發現正取的前兩名是林麗月老師84分和呂芳上老師的82.2分,排名第三的是林滿紅老師81.8分,卻僅差一點而名落孫山,十分可惜。張老師當時對林滿紅老師就印象很好,蓋因她的英語程度在十二名考生中獨占鰲頭,外語口試時拿起文章稍作瀏覽,也不用翻字典,即能講述內容大要,大概只費十分鐘就出來了,真不愧是台大的高材生!因此張老師就想方設法地想錄取林滿紅老師,理由也很光明正大:第一,林與正取的呂芳上老師僅有0.4分的些微差距;其二,林的外語能力令張老師起了愛才之心;其三,林為台大歷史系學士、碩士,如錄取了她,正可顯示師大歷史系的兼容並蓄,並無門派之見,(註8)對系所長期的發展有益。

     
           於是,張朋園老師遂移樽拜會註冊組何中熙主任,洽商是否能增加錄取一名?結果何中熙以「報請核准兩名,故不能錄取三人」給了軟釘子;當下張老師福至心靈,再對何拜託:「何主任,你看這樣子好不好,一個考82.2分,一個考81.8分,能否四捨五入,兩人都82分,這樣同分是否可以都錄取」?結果何中熙即拍了張老師臂膀一下,喝道「張主任,你好厲害呀!怎麼想得出這個辦法?這樣可以的!我辦了多少年的招生試務,常常用到這招!一定可以向教育部報准」。是故,歷史所博士班的第一屆遂招收了三名博士生。

            而後來,林滿紅老師告訴張老師,她來考師大博班,是因當時台大歷史系的一些老師有點重男輕女的觀念,(註9)大概考了也不會上,正好師大開辦博士班,故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來考,結果就被張朋園老師錄取了。

            這件增額錄取的事情,讓張老師感觸到作為一個領導人、或主事者,最重要的是能幫助後進,提拔人才,在有權力的時候不吝嗇幫人,這才是在上位者該做的事,而他本人正是抱持著這個信念。


    回目次


    前四屆博士班同學雜憶

            張老師在師大歷史所共招生了四屆博士班,第一屆錄取林麗月、呂芳上、林滿紅三名;第二屆錄取朱鴻與劉德美;(註10)第三屆則是劉紀曜、吳文星及鄭亦芳等三位;第四屆是張瑞德、溫振華和陳豐祥。(註11)

            第一屆的同學在學術上都表現得極其亮眼,其中更出了兩位國史館館長,這在在都讓張老師感到與有榮焉。

    林滿紅

            提到林滿紅老師,張朋園老師感到十分的欣慰,不僅只她是張老師設法「增額」留下的博士生,而他後來學術上的成就,也讓張老師感到驕傲,深幸當年的「慧眼」「保舉」無誤。

            林老師確實是個有潛力的學者,在學期間的認真,讓張朋園老師印象深刻,他以「分秒必爭」來形容拼命的程度。教育部有份哈佛同學會的獎學金,大概有五萬美金供學子申請赴哈佛留學,大概在博三時林老師去申請該獎助,教育部次長李模來電詢問她的情況,張老師即答稱「李次長,您可是問對人了」!遂把林老師用功的情況和英語程度不錯等事合盤托出,亟力推薦,也因此林老師在師大與哈佛都取得了博士學位。張老師表示她在哈佛及師大的博士論文都極有見地,只可惜其師大討論鴉片問題的博士論文似乎並未有出版。(註12)

            林滿紅老師畢業後遂為呂實強所長延攬到近史所服務,成為張朋園老師的同事。張老師認為林老師的每篇論文無論在史料或立論上都很紮實,交卸國史館館長後專注於研究,未來在學術上仍可期待其新的研究成績。

    林麗月

            林麗月老師是張老師接任所長時的助教,所上大部分的事務,尤其是公文書的撰寫、往來,都倚靠她辦理,也因此分擔了所長的案讀勞形。因此,林老師給張老師最深的印象就是她文字功夫好、行政能力極強、擅長寫八行書、字也寫得極好。

            張朋園老師透露林老師之所以在歷史系任職,其實是有段故事:因為她的字跡娟細工整、詞章老練,讓看過公文的張宗良校長為之驚艷,覺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特地召見李國祁老師、詢問是何幹才為之?並要求李老師將她留下,補為正式的助教、講師。

    呂芳上

            張朋園老師正是呂芳上老師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後來更成為近史所的同事。

            呂老師在當年以能幹出名,在黨史會可能已升至總幹事之職,不過他仍毅然地要到近史所作研究工作。(註13)張老師還記得在指導呂老師的論文時特地要其加強社會科學的理論,而後來呂老師在學術上成就、及行政上的事功,也讓張朋園老師感到驕傲。

    劉紀曜、吳文星、鄭亦芳、陳豐祥

            第三屆博士班的同學中,鄭亦芳畢業後到中山大學任教,早逝,未能在學界發光發熱。

            劉紀曜老師大概在博三、博四時接任系上助教。張老師認為他的性格沉著,英語不錯,曾譯墨子刻的著作頗為合宜是其優點;研究雖做得不錯,但可能性格態度使然,似乎著作偏少,則較為可惜。

            吳文星老師則是日文不錯,行政能力很強,張老師曾請他接待日本來訪的學人,陪同參訪。張老師認為吳老師的性格外向積極,與其同學劉紀曜老師剛好相反,也因此在學界頗為活耀,並能擔任許多的行政職務。

            陳豐祥老師是第四屆的博士生,似乎本在中學任教,碩士畢業後考上博士班,大概是張老師擔任系所主管的最後一年,系上剛好出缺,遂補為助教,進入師大服務。
    回目次


    張朋園簡歷

    張朋園老師是貴州貴陽人,1926年次,抗戰時知識青年從軍並輾轉來台,考入省立師範學院45級,及國文研究所第二屆49級,曾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1961年起任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61-1968)、副研究員 (1968-1972)、研究員 (1972-1997)。期間曾於師大 (1973-1992)、台大 (1989)、政大 (1992) 兼課,並擔任師大歷史所所長、及系所合一後的主任。


    註釋

    註1:
    張朋園老師是1977年2月正式擔任歷史所所長,1979年8月系主任王家儉老師赴美哈佛大學進修,系務遂由所長張老師暫代,隔年2月真除,自此歷史系、所主管合一;1980年8月張老師赴美客座,系務由李國祁院長代理;1981年2月,林明德老師接掌所務。以上人事參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概況》,頁1、2。張老師表示他的身體並不好,接掌所務後每日得浪費大量的時間通勤,對身體及研究都不利。當時學校開辦暑期師資班,大熱天上課的積勞發生了心律不整,因此便想辭去行政職務。到了系所合一時期工作量大增,因此他便與黎安友 (Andrew James Nathan) 相商,取得哥大的聘書及Fulbright Foundation的獎助,向校方請辭兼職赴美客座,總共在師大歷史系所服務三年半。
    註2:
    老師當時對博士班的設想是,入學前必須有一種外語的閱讀能力,而在學期間增加第二外語的閱讀能力。這是他所堅持的而新增加的入學考試門檻。
    註3:
    老師表示傳統中國的史學研究偏重政治史,經濟問題以致經濟史較無探究,但他那時就感到時代學風似乎有些改變,因此規劃了經濟史的研究課程,而在此或許也算開台灣的經濟史研究風氣之先。而開設經濟史課程也使林滿紅老師收穫頗豐。
    註4:
    王業鍵院士當時在台大授課,因此彈性地讓同學去台大上課,並能修得學分。
    註5: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 (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
    註6:
    據老師回憶,該屆碩士班四十二人應考,錄取名額十人,然實際報到五名。
    註7:
    然而老師回憶在第一屆的十二名考生中,全數都選擇英語口譯。
    註8:
    博士班第一屆的林麗月老師是師大嫡系(學、碩士皆師大畢業)、呂芳上老師則是東海學士、師大碩士、林滿紅老師則是學、碩士都在台大取得。
    註9:
    此指有些老師認為博士班是讓男生來唸的,女生讀讀碩士嫁人生子就好了,做啥學問?揚言博士班不收女性。又時任台大系主任者為李守孔教授 (1924-2014)。
    註10:
    老師回憶第二屆博士班只有四名應考,依員額錄取兩名;該屆的碩士班則錄取十二人。
    註11:
    老師回憶該屆的碩士班有八十人應考。
    註12:
    林滿紅,《清末社會流行吸食雅片研究--供給面之分析 (1773-1906)》(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註13:
    關於呂芳上老師到近史所的經過,意者可參呂實強,《如歌的行板——回顧平生八十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頁347、348。不過張老師認為呂實強先生可能本人原也有意延攬呂入近史所,不見得如書中所述那般被動。

     

 

 

 

 

 

回電子報第34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34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呂宜潔、楊鎮魁、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