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33期


第35期>>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4.03.19 【103-1研究生講座(三)】高綱博文先生:戰後初年的上海日僑社會─以「日僑集中區」為中心

      本次演講是高綱教授根據戰後初年在上海發行的日文報紙《改造日報》,究明日本戰敗後上海日僑社會之動態,亦即是「日橋集中區」的實況及日僑的動向,藉以考察戰後上海日僑社會變動的樣貌。

      1945年8月15日,蔣介石透過廣播向「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發表「我的對日方針」,明白區別日本的軍國主義者與人民,期待日本人民脫離軍國主義者的支配,以贏得民主主義和永久和平的實踐。蔣氏的聲明成為國民政府的對日政策基本方針。根據這個聲明內容,執行早日遣返國民政府的軍隊管轄下超過200萬人的日軍及民間日本人、對戰犯寬大處置、放棄戰爭賠償等政策。日本投降之際,蔣介石的聲明可說表明國民政府的基本精神。該精神經國民政府及其軍隊高層全面貫徹的結果,使中國大陸及臺灣的250萬日本軍民僅花一年數個月即完成遣返,且這些地區人員的傷亡率僅5%。

      當時,作為最後的上海日僑社會的上海「日僑集中區」,情況究竟為何?對國民政府而言,在各國所矚目的「國際都市」上海,可說實踐蔣介石「對日方針」聲明的政治空間。「日僑集中區」的上海日僑因國民政府軍保障其生命安全,而被要求從「軍國主義」轉變為「民主主義」,作為戰敗國民卻被賦予「過多的自由」。對上海日僑而言,「日僑集中區」與中國人街(華界)有所區別,保障了最起碼的安全和自由,可說是過去「上海租界」的延伸。

      「日僑集中區」的「民主化」運動係以中國當局的對日民主化政策為背景,但其動力乃是日僑民眾對戰時的既有官僚及特權者、「戰爭得利者」、「戰敗得利者」之不滿和批判。他們在艱苦生活中,一面推動抨擊「特權階級」的「民主化」運動;同時,一面展開共濟運動及新生活運動。1946年1月26日舉行日僑代表選舉,以及該年3月實施「上海日僑輿論調查」之結果,亦被各界視為反映日僑社會「民主化」運動之成果。然而,根據該結果,似乎顯示日僑社會仍殘留「不少過去封建的法西斯主義之影響」,並未充分民主化。

      上海僑民社會的民眾階層之中心,乃是以上海為「故鄉」的「在地派」日僑。他們是「國際都市」上海的邊緣人,從作為邊緣人的情結而變成天皇制意識形態的信奉者、「民間」法西斯主義的基層支持者。他們是戰時上海報國會運動、上海青年團運動等翼贊運動的主要支持者,戰後變成「民主化」運動、共濟運動、新生活運動的支持者。此外,他們也是地域社會中總力戰體制末端的町內會、保甲制度的支持者。

      戰後上海的日僑,為了在「日僑集中區」生活時不受到中國民眾嚴厲批判地返國,其「帝國意識」可說並未充分盤算。
 

 

 

 


 

回電子報第34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34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呂宜潔、楊鎮魁、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