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32期


第34期>> 

 

 


  系友訊息

回到最上層

 

 

    系友張朋園老師訪談(上) 註釋

    1
    可另參閱陳儀深訪問,〈張朋園先生訪問記錄〉,《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5)。
    2
    張老師表示他在軍中一共待了九年。在抗戰勝利後,張老師即想復員去讀書,不願在軍中胡混,但直到輾轉來台後才得以實現。

    3
    一直到
    1962年史地系方擴充獨立為歷史、地理二系。參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概況》(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頁1
    4
    如王家儉老師便對劉真校長無甚好評。參見許文堂、沈懷玉訪問,〈王家儉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第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9),頁167168
    5
    據《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四十五級畢業紀念冊》,李華偉是「四十五級同學錄編輯委員會」的「指導」,足見其為校方的紅人。張老師回憶李華偉當時在校就極活躍,以為將來會從政,孰料他畢業後赴美修讀圖書館學,就在美國工作定居,曾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在華人中算頗有成就。

    6
    依據《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四十五級畢業紀念冊》通訊錄及相簿資料,該年史地系共畢業四十四名,其中有四名「寄讀生」(插班生,包括一名女生)。

    7
    依據《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四十五級畢業紀念冊》通訊錄,四五級史地系年紀最大的為民國十四年次的寄讀生趙方鵬及何榮高。但本科的黃養志亦與張老師同為十五年次。

    8
    吳奭(聞喃,
    1924-2000)醫生為張朋園老師的同鄉、同袍及摯友,在張老師求學階段不時地送錢資助並予以鼓勵,並在他取得碩士學位時(1960年庚子)刻一方石印相贈以為誌賀,此印至今仍為張老師日常所用。吳奭為骨科大夫,又專精於痲瘋病診治。
    9
    張老師的筆記是用白報紙裁剪,釘成一冊而成,臨考試時常為同學們所借抱佛腳之用,往往將筆記拆成兩冊供自身及同儕閱讀。

    10
    首屆師大國文研究所是
    19568月開始報名、考試(四十五學年度),名額五人,同期尚有教育研究所及英文研究所。
    11
    張老師表示當時張曉峰最初是以部長之尊先與台大相商開設博士班,而台大的教授們以本身未具博士學位而推辭(一方面可能亦是台大的教授多傳承北派北大之學術體系,與南派南高中央學術體系的張其昀學脈不同有關),故轉而找劉白如,兩人一拍即合,遂在師大國文系創「國文研究所」。師大國文研究所也成為政府在台第最初頒授文學博士的系所。原本,他系的畢業生是不能應考師大國文研究所,但當時甫剛開辦,遂特准史地系亦能應考,但僅能選博物及圖書館組。此門路到第三屆即行關閉,限定國文系(中文系)畢業方能應試。

    12
    也因為博、碩士生的考題一致,因此有流傳小道消息說該所最初僅預計招收博士班一名、碩士班每組兩人共七位,且博士班已內定有羅錦堂(甘肅隴西人,為西北元老于右任所大力推薦)。不料出闈後羅錦堂名列第十三,故只好增額錄取,增加錄取碩士生每組四名。羅錦堂畢業後在夏威夷大學東亞語言系任教。

    13
    按「史博館」於
    1955年底設立,時名「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1957年時更為現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該館網頁:www.nmh.gov.tw/zh/about_9_2.htm
    14
    建立起師大國文系的林尹、高明、潘重規等均為其重要弟子。

    15
    惟依據本校圖書館館藏資訊、以及「師大碩博士全文影像系統」,似均未發現張老師的碩士論文資訊。(然國文研究所同期同學如陳幼睿的論文則均有載錄,似非早年論文未收之故)。

    16
    關於張朋園老師進入近史所的過程,在近史所甲子所慶的訪談、及徐乃力教授的回憶錄有詳細的描述。參陳儀深訪問,〈張朋園先生訪問記錄〉,《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上冊,頁
    107108;徐乃力,〈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徐乃力八十自述〉(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頁77
    17
    據《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四十五級畢業紀念冊》通訊錄,王華隆老師為遼寧黑山人,北師大研究院畢業,在大陸曾歷任多校主任、院長、導師,時
    55歲,為史地系專任教師中年紀最長者。
    18
    Samuel Johnson (1709-1784)
    是英國18世紀作家,其編輯的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字典為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出版前最重要的英語字典。其傳記Life of Johnson James Boswell (1740-1795) 所撰,該書亦作 The life of Samuel Johnson
    19
    按,這種「專利」並非師大國文研究所獨家,後來文化學院美術系研究所得江兆申之賜,亦可得到台北故宮親摹真跡。

    20
    張老師表示,他在史博館任職期間,包遵彭先生的所有英文資料、信件都是由其經手處理。

    21
    包遵彭,《中國博物館史》(臺北:正中書局,
    1964)、包遵彭,《博物館學》(臺北:正中書局,1970)。
    22
    但張老師認為雖然他們四五級的同學在學期間與畢業之後,並無省籍間的矛盾,但距離隔閡還是存在。中南部的本省籍男同學畢業後往往返鄉發展,似有似無地就與其他(北部的外省籍)同學斷了聯繫,即便北上,也不太主動與老同學往來;常常只有張老師等南下拜會,卻不見其他老同學北上聯誼。

    23
    周應龍
    1984年由文工會轉考紀會主任,並於任內病逝。參見〈執政黨中央考紀會主委 周應龍心臟病發逝世〉,《中央日報》(台北:1987106日),版二。
    24
    周應龍
    1964年任總統府侍從秘書、1973年任蔣經國之行政院院長辦公室主任、1978年任總統府秘書室主任兼第一局局長與典璽官、1980年掌文工會、1984年轉掌考紀會。參見〈周應龍病逝〉,《中國時報》(台北:1987106日),版三。
    25
    按,周應龍的崛起可能與其岳父梁孝煌
    (1914-2014) 及座主秦孝儀的人脈網絡密不可分,前者為蔣經國的政工幹將(曾歷任幹校教育長、副校長、空軍、陸總政戰主任、省府訓練團教育長),後者則為官邸派要角。周原無特殊家世背景,但其文筆口才俱佳,服役時在政工幹校受訓為副校長梁孝煌所賞識,留校任教並以女配之,這可能才是他嶄露頭角的人脈之始;而後負笈文化學院、受要張曉峰與秦心波,方得以進入官邸。參見魏宣章、游正權,〈感謝師恩 回饋母校───學生感情的自然流露〉(新竹中學校友會),網址:www.alumni.hchs.hc.edu.tw/documents/685.pdf
    26
    語出蔣介石
    1971615日於國家安全會議上的講話「只要大家能夠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堅持國家及國民獨立不撓之精神,亦就是鬥志而不鬥氣,那就沒有經不起的考驗,衝不破的難關,也沒有打不倒的敵人!」全文見中央社訊,〈總統主持國家安全會議 提示國家立場和國民精神〉,《經濟日報》(台北:1971616日),版一。此語一出旋即成為「國策」、處處可見的標語及宣誓與學習的重心。1978年蔣經國藉「中美」斷交又重演了一次。
    27
    張老師在訪談中提到的室友有周應龍、黃養志、吳國棟等三位。

    28
    也因此史地系四五級同學畢業時有許多人拜託周代寫介紹信。

    29
    曾任省議員的蔡讚雄便對「同寅」周應龍文采口才十分敬佩。蓋周曾在成功嶺大專生集訓時的講演比賽,擊敗其餘廿六個大專院校的學生,拔得頭籌。參見《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蔡讚雄先生訪談錄》(台中:臺灣省諮議會,
    2006),頁5-6
    30
    周應龍頗念舊情,並非趨炎附勢、眼高於頂之人。其竹中時期的國文老師陳森甫後來頗落魄不得志,而周氏任文工會主委,得知後特地赴中山女高拜訪,令陳氏頗與有榮之。參見陳森甫,《懺悔錄》(台北:德華出版社,
    1978)。
    31
    周與張老師除有同學同室之誼、借講義之「恩」,在剛畢業、未成家前曾一度窮困,曾向張老師夫婦借錢應急。也因此後來飛黃騰達後兩人私交仍密,每年總會有兩三次「轉轉會」,聯誼便飯。

    32
    張老師並未從信件的字裡行間絲毫感受到黃金地的(左傾)政治傾向,僅是覺得觀點有些激進。因此,在
    1966年歸國前,曾赴Lawrence City欲訪黃,以續未完的紙上討論並相勸而未果:當時黃妻開門,表示黃去了Washington, D.C.不在家,但卻又不願將地址聯繫方式相告。張老師事後回想,黃金地那時可能已赴或即將前往中國大陸,故黃妻守密支吾。
    33
    按,當年《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四十五級畢業紀念冊》通訊錄中黃養志的通信處就是「教育部」。

    34
    黃養志為新亞書院碩士班第七屆,牟澗孫指導(此兩者俱與逯耀東同),論文為《乾隆朝征緬考實》。

    35
    參見譚汝謙,《我的保釣道路》,網頁:
    www.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2575。張老師認為黃的專長應在歷史學,改行地理實在是走錯路途。
    36
    70
    年代黃養志在紐約介入保釣運動甚深,曾組織社團、編寫反日方觀點之說帖及刊物。參見前註。
    37
    周幼康畢業後於
    1959年開始在警廣擔任記者,1967年應聘至香港美新處,並給VOA撰稿,1967年轉任位在Washington, D.C.的美國之音中文部,至2005年退休。參見網頁: 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story-of-wsr-1-135104888/935977.htmlwww.voachinese.com/media/photogallery/860265.html
    38
    關於周幼康的家族資料可參網頁:
    blog.sina.com.cn/s/blog_13e293caa0102v7cf.html
    39
    翟黑山,《桃園臺地聚落之硏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1967)。
    40
    翟黑山為第十三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獲得者
    (2002),其個人網頁為:www.heishanjazz.com、個人經歷可參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021488.html
    41
    半日制下午部,任校長期間
    1978年至1998年。
    42
    陳嚴黛莉
    (Mrs. Helena Chan) 曾任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英文科主任,在該校服務36年。也大概陳氏夫婦有此初等教育界背景,其劍鳴幼稚園在業界頗有口碑。參見網頁討論:m.edu-kingdom.com/post.php?fid=51&tid=2404248&page=2
    43
    按,盧秀如應是原台大法學院學生,涉入
    1948年的「四六事件」被捕,遭判有期徒刑3年、褫奪公權2年的「政治犯」,後改入師院史地系,惟張老師等均不知此事。參見張光直,《番薯人的故事--張光直早年生活自述》(北京:三聯書店,1999),頁58、「政治受難者 數位資料庫」網頁: www.twgiga.com/web/orang/win.asp?ID=5155
    44
    盧秀如,《新店溪河谷地形硏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1966
    45
    按依照網絡資料,曹漢旗為臺中私立立人中學董事,現似乎定居美國舊金山。

    46
    莊尚嚴的四子分別為莊申、莊因、莊喆、莊霝。由於莊申的母親姓申,因此取名「莊申慶」以表「莊申同慶」。莊尚嚴且是張老師在國文研究所時期的老師。

    47
    據張老師告稱,似乎是方聞對莊申慶的論文提出些意見看法,不為莊所接受。莊恃才傲物,從小在故宮庫房長大,認為看的比別人多,方聞何能指導?因此鬧翻,未竟學位而歸。

    48
    參考史語所網頁:
    http://www2.ihp.sinica.edu.tw/staffProfile.php?TM=3&M=4&uid=101
    49
    參考成大網頁:
    http://news.secr.ncku.edu.tw/files/16-1054-48762.php
    50
    當時大四學校有組織南下各地參觀,主要訪問各地的中學校,以便畢業生對分配的選擇有概念。

    51
    參考客委會相關網站:
    www.randl.com.tw/hakka/pro.php?offset=0&main_id=2&mid_id=14&cate_id=39
    52
    張老師表示許多華人負笈出國,都改學圖書館學,蓋學位易取得且容易在美找到工作,像李華偉、宋楚瑜均是如此,因此管赴美改習圖書館學也是意料中的事。

    53
    義安理工學院原名「義安學院」,後改名「義安工藝學院」,
    1982年改成今名。
    54
    經比對台東縣的議長及縣長名冊及年紀,張聞綉的夫婿可能是蔣聖愛。

    55
    因依張其昀設立研究部的想法,研究生畢業後本來就有義務為其所學貢獻,因此師大開講師缺聘陳在圖書館工作,其實是為了陳幼睿著想,令其能暫先佔缺並兼顧張曉峰設所時的初衷。

    56
    張老師感受到陳幼睿與黃養志兩人,都認為自己能夠出國留學,外語不錯,卻不知道「還需要更好」,未能在語文上下苦功,以致在研修博士的階段都吃到了苦頭,未能順利取得學位。

    57
    內容亦可參見徐乃力,〈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徐乃力八十自述〉,頁
    113-114。其實這兩篇關於陳幼睿的許多點滴細節,是張朋園老師與徐乃力一同回憶、建立起來的。
    58
    皮述民的資料可見許媛婷〈另闢紅學新蹊徑——皮述民教授於紅學之研究及成就〉一文。網址:
    isbn.ncl.edu.tw/NCL_ISBNNet/C00_index.php?Pfile=761&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width=900&height=650 

 

 

 

 

 

回電子報第33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33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楊鎮魁、歐詠芝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