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17期


第19期>>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2.11.07 102-1研究生講座(五)】連玲玲教授:全球化與在地化:民國時期的上海百貨公司
    講題:全球化與在地化:民國時期的上海百貨公司
    講者:連玲玲  副研究員(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持人:陳秀鳳  副教授(本系專任教師兼系主任)
    時間:102117日(四)1400-1600
    地點:歷史系視聽教室(文學院勤4樓)
    紀要:碩士班二年級王敏安同學
  • 老師以民國初期時上海地區的百貨公司為例,進行全球化和在地化的比較和分析。先定義了全球化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地區經濟、社會與文化越來越整合進全球的溝通網路的一種持續性造程,通過投資、貿易、移民、新科技的傳播;時間與空間都被壓縮起來。

    將百貨公司的類型依照經營者的背景分為兩種,一種是英商經營,另外一種是華商經營的。這裡的英商很特殊,他們的經營往往只侷限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區域,並不會涉及到歐洲和美洲的市場,他們與歐美市場的英商相比,屬於邊緣型態的,但是他們的貿易所得又得以支撐整個殖民母國,根據連教授統計,從十九世紀上半葉在亞洲賺來的可以還掉美洲與歐洲的在戰爭時所欠下的債務。

    英商雖然比華商還早進入百貨公司市場,但是並沒有真的掌握整個市場,為了走進以中國人為基底的市場,他們也做了各種努力,將廣告行銷方面調整為中文為主,並且使用會中文的店員,同時也將產品名稱取的更有「中國味道」,用以吸引華人市場。

    華商進入百貨公司的時間較英商晚,但是他們擁有地緣和各種關係紐帶的構成,在中國的市場方面也能有一片天。這些華商的出身背景大多來自於廣東,他們屬於一群移民,在當時澳洲傳出金礦消息之時出國找尋機會,在當地賺了錢之後與其他同樣來自廣東的人一起做生意,然後慢慢做大,建立起自己的華商貿易圈和路線。他們受到全球化的影響,看到了國外宮殿式百貨公司的建築,以及對於它的經營模式和行銷方式驚訝不已,從而奠定日後回到中國上海開設百貨公司的契機。

    百貨公司是種當時代的新型經營,其特色在它的組織與銷售的方式,並將討價還價的舊規則改變,零售時程縮短,這種觀念是來自消費革命,在此之前的物品販賣並不是這樣的,在中國以前都是一家商店只賣一種類別的商品。再者,商店變化很大,利用由鋼與玻璃制出來的建築物,有自然光進來。以前是店老闆決定你可以看到什麼,百貨公司則是重視顧客的視覺,讓顧客自己過濾出想要買的東西。

    百貨公司會因為地區性而發展出自己的特性,像是在中國上海發展出中文偏多的廣告、使用中國當代特殊的詞彙來命名商品和聘雇會說中文的店員,這是在地化的表現。另一方面,也可以從商品和建築上看到全球化的影響,世界各地的產品都可以在百貨公司買到,每間百貨公司其實賣的東西差異不大,百貨公司是否在這之中扮演一個同質化的角色?當每家百貨公司都一樣的時候,原本的「全球化是不是就成為地方性改變的刺激這些都值得我們更深入的探討和深思。

 

 

 


 

回電子報第18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18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楊鎮魁、邱藍萍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