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16期


第18期>>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2.10.17 102-1研究生講座(二)】巫仁恕教授:明清消費研究的再思考
    講者:巫仁恕 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講題:明清消費研究的再思考

    主持人:陳秀鳳 副教授(本系專任教師兼系主任)

    時間:102
    年10月17日(四)14:00 - 16:00

    地點:歷史系視聽教室
    (文學院勤大樓4樓)
    紀要:
    碩士班二年級高愷謙同學
  • 本系非常榮幸請到巫仁恕教授來到師大歷史系的研究生講座進行演講。巫教授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目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長為明清社會經濟史、文化史以及城市史。在本次講座中,巫教授暢談他過去所研究的各種消費議題,並提出各種反思,以及揭示一些富有潛力繼續深入開發的新課題。

    消費研究的重要性

    「消費文化」為什麼重要?大眾消費在廿世紀是一個現代性的特徵。但就歷史學眼光來說,消費社會的源頭從何而來?西方學界關於early modern的消費研究已經進入非常成熟的階段,專書、論文堆積如山。但反觀中國史,我們會發現在明清這個階段,有關消費的問題相對而言被長期忽視。因此本講主旨分為四個方面:

    1.為何明清消費研究長期遭到忽視?

    2.明清消費研究是從何開始?

    3.消費開展出哪些新穎而重要的問題?

    4.現有的研究成果解決了什麼重要問題?又揭示了什麼新問題?

    消費的忽略與再發現

    受到19世紀西力衝擊的影響,過去明清史學界長期關注的問題是,中國為何會停滯並落後西方?中國究竟缺少什麼因素以致於無法如西方世界自發性地進入現代化進程?這些觀點之大前提都是承認「中國落後於西方」。既然中國長期以來是落後的,那麼中國進步的一面遂遭視而不見。時過境遷,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起飛,迫使學者們重新思索中國歷史中的發展動力。事實上,中國今日驚人的經濟成長與消費能力並非偶然,追溯中國消費的歷史可以加深了解中國現況。而回顧明清經濟史的研究,關於「生產」、「流通」的面向也因為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討論而早受重視。此外歐美學界與台日學界對於商品化與流通市場,以極小城鎮的興起多有關注。唯獨「消費」的面向較少人關心,早期僅楊聯陞與傅依凌提到有關奢侈思想的問題。

    奢侈消費與經濟水平

    兩岸學者在1980年代,都注意到明清時期的奢侈消費現象,討論明清消費社會的形成(The Birth of Consumer Society):包括奢侈品的普及、流行時尚的形成、奢靡論的思維等。這些討論更觸及如何看待晚明至清代的經濟水平問題。持悲觀看法的是以黃宗智先生為首的「農業內捲化」(involution)說法,意即人口壓力、人地失調、邊際效用遞減導致了餬口經濟。另一派則持樂觀看法:彭慕蘭先生從明清奢侈品與耐久品消費的研究中發現,中西方差異並不大;李伯重先生、黃敬斌先生等也認為18-19世紀江南地區百姓的生活水平並沒有顯著下降。進一步而言,若把明清史放入世界史的視野中,會發現晚明的消費現象與英國18世紀所謂「消費革命」相當類似。這就使得過去認為英國「消費革命」帶動了工業革命的推論值得重新檢視。

    流行時尚

    早期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服飾缺乏變化,沒有時尚可言。事實上,明清時期男女皆有豐富的流行服裝。從明到清,流行時尚的中心由蘇州轉到北京,「京式」凌駕「蘇樣」。皇帝的品味甚至影響到江南的菁英與富商,引起仿效宮廷穿皮裘、戴手錶、擺設自鳴鐘等的風潮。即使如此,有待進一步探討的是清代流行服飾影響所及的地域範圍有多大?從史料文獻所提供的線索,如四川巴縣檔案的竊盜案中,可以發現當時有不少的被竊物品均屬於蘇州、揚州的流行服裝,以及毛織品洋貨。

    促進消費的媒介:商店與廣告

    過去在中國建築史的研究中,商店店鋪的建築也長期被忽視。然而,明清時期的商店空間與宋元時代相比,出現不少變化,這從清明上河圖與南都繁會圖的比較中可發現:包括街區的出現、建築材料與工法由獨棟木結構轉為連棟磚結構,商店樓房的普及和展示空間的擴大等。此外在廣告方面,明清時期招幌與楹聯上也多會有「商標」、「品牌」,這是明清中國已出現「消費社會」與「消費主義」的標誌。若進一步去考察廣告在視覺經驗上的變化,會發現有文字的比重逐漸增加,而圖像反退居次要的趨勢。這或許和店家把消費階層設定在傳統紳商、仕商有關。而士大夫反對文字廣告的現象也突顯了士、商衝突的另一面向。

    消費與性別認同

    過去印象都認為中國傳統婦女受父權宰制與禮教禁錮,以致「消費主義」心態上不如歐洲婦女。然而,在明清的江南城市可以看到婦女在參與節日、廟會、進香等活動時,仍具有相當的自主性。而《生意世事初階》、《貿易須知》等商業指南書籍,也常會敘述一些與婦女交易時需注意的事項。因此對明清婦女的刻版印象是值得重新思考的。

    結語

    最後,巫教授拋出幾個明清消費研究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新課題:19世紀末期以來,明清時期的消費主義(consumerism)在進入如何與現代接軌?這個過程中導致消費模式與消費文化產生何種轉變?( 例如許多西方殖民地的上層階級在穿著上都成西裝,但中國士人菁英仍舊多穿舊式的馬褂)究竟他們是怎麼看待西服?在促進消費的媒介方面,傳統商店的廣告是怎麼轉型成為現代百貨業廣告?中間的聯繫與斷裂是什麼?民初的支持國貨與反洋貨的運動,可否反映出消費與國族認同有什麼聯繫?在明清帝制轉型進入現代社會的過渡階段,其實尚有許多空白值得研究。

 

 

 


 

回電子報第17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17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楊鎮魁、邱藍萍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