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回本期>>

 

 

 * 系友訊息

 

 

 

 
  • 系友陳秋龍學長訪談記要

    【編按】本期電子報邀請畢業系友陳秋龍學長分享他的求學歷程及教甄經驗,學長本身便是師大歷史系出身,再歷經本校歷史研究所和服兵役的過程,最終順利考取建國中學歷史科正式教師,實為相當優秀之系友。希望此次經驗分享能帶給本系學弟妹們準備教甄時的一些概念及方向。
     
    口述者:陳秋龍(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記錄者:謝宗佑同學(歷史系
    102級同學)
    (對談雙方,《師大歷史系電子報》稱「報」,秋龍學長稱「陳」。)


    報:
    本期電子報很榮幸邀請到秋龍學長,和我們分享這幾年您在師大校園內外的故事。學長本身便是師大歷史系出身,再歷經本校史研所和服兵役的過程,最終順利考取建國中學歷史科正式教師。能否請學長先跟我們聊聊這幾年在師大歷史的生活、求學與研究的感想?

    陳:
    大學時期我並未對歷史學有太深的涉獵,當時較吸引我的是許許多多的通識課程,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議題上,給我的刺激感特別強烈。同時,大學階段我廣泛閱讀了許多小說,不管是武俠的、寫實的、奇幻文學的或是有關都市生活的隨筆,閱讀的種類相當駁雜。因此大學時我覺得自己不大像個歷史系學生,但這些過程對於我日後的論文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研究所階段,我一開始原本選定清史作為我碩論的方向。其實我當時並沒有對哪個領域特別有興趣,選擇清史,主要是考量到師大有較多的師資與材料。後來修習了黃克武老師所開的「中國近代思想史」課程,我才確定要往這方向走去。關於歷史學的方法論問題,黃老師的許多觀點給了我相當大的刺激。加上當時余英時、張灝等人的文字深深吸引著我,這都是我後來選擇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原因。


            然而我並未就此走上研究路線。在研究所將近三年的時間裡,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認真思考未來該何去何從。當時主要有兩條路是我考慮的方向,一是當個高中老師,一是繼續往上念博班。當然這兩者是可以不相衝突的,但仍有個先後的問題。我當時請教了很多老師,詢問他們的求學歷程,希望能從他們的經驗裡思考自己的未來。直到有天,我回到實習學校拜訪我的指導老師。在踏進高中校門的那一剎那,我聽見學生的嘻笑聲,我看見學生的青春洋溢,我感到一股躍動的氣息,於是我明白了我所想要的是什麼。就這樣,我開始了我的教甄生涯。


    報:
    一般而言,師大的學生在實習結束後便會開始準備教師檢定與教師甄試,在這邊想請學長聊聊自己在準備這兩者時的心情與方法,以及學長認為師大的專業師培體系對於教檢、教甄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呢?

    陳:
    師大是台灣教育界的龍頭,其教育資源與師資都十分豐富且優秀,因此在師大修習教育學程所能學到的很多。這不僅包括了有形的資源,還有許多無形的資訊與人脈,都對師大生有很大的幫助。但這方面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教檢與國中教甄上,高中教甄由於大部分不考教育科目,因此相對地影響較小。這也是為什麼師大的學生大部分都在國中任教,但高中端的師大生就與台大、政大差不多了。因此建議大家如果想要往國中發展,師大的教育資源與師資可以多加利用。如果想要往高中發展,則專業科目的準備自然得多下點功夫。

            我在考教甄之初,便是設定以高中為主,但一開始就在筆試吃足了苦頭。高中的教甄內容不比研究所課程,研究所的課程大多是專題式的,重視的是對某一課題的深研。但高中教甄的筆試,大抵要求的是廣度,尤其它奠基於高中歷史課程,如果對課本內容不熟,則筆試將很難過關。因此我會建議大家先把重點擺在筆試,筆試過了,才有後面的關卡可言。我當時是一邊在大同高中代理,一邊整理高中教材。大概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我撰打了
    500多頁的筆記。然後就以這份筆記為基礎,征戰各家考場。我的心得是,熟讀教科書很重要,這可以包括了課本與備課用書(或教師手冊),但倒不需要每個版本都念。挑選其中一個版本,然後把它消化成自己的東西,並且最好留下文字紀錄,這對之後的試教也會很有幫助。

            筆試過了後,就是試教與口試,其中試教所佔的比重相對較大。試教的好壞,一方面來自於你對課程內容的熟悉,如果筆試都
    OK,那麼這部份大抵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另一方面你是否能流暢地、穩健地、扼要地展現15分鐘的課程內容,就需要長期經驗的累積了。因此我十分鼓勵有志於教甄的大家,在唸書階段可以多出去兼兼課,培養實戰經驗。一來兼課較沒有壓力,二來也可以持續熟悉學校生活。大家可以透過這個過程,培養出自己的教學特色與自信,同時也能更加確認自己的人生方向。

            至於口試的部份,我會建議大家先瞭解該學校的特色與要求是什麼。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校風,應試時可能得根據學校特色作些微調。例如如果是成績較後段的學校,可能得更注重學生管理的問題,同時試教時也可以活潑一些。基本上口試的目的是在確認考生與學校之間是否彼此適合,因此如果不幸在這關鎩羽而歸,也不用太灰心,它可能只是代表你還沒找到適合的學校。總之,教甄路上有很多可能的波折,保持正向的心態,勇敢地走下去吧!


    報:
    能否請學長談談我們系上常開的斷代史或通史課程與其他學校以專史為主的內容在日後教學上有何益處或是不足之處?另外,在經過三至四年的研究所訓練後對於教學內容的專精是否有幫助?

    陳:
    在實際教學上,廣度的要求會比深度重要,這與大學或研究所課程的取向其實是不大一樣的。因此,我會建議大學階段,務必要把通史讀好。雖然通史是大一的基礎課程,但正是這塊基礎,對於往後的教甄影響至大。當然專史的研究也是很有價值的,它可以幫助你在教學時有如臂使指之效。不過我仍建議大家研究專史要先有深厚的通史基礎,畢竟現行高中課程,仍是以通盤的瞭解為主要導向。

            至於研究所的課程對於我往後教學的幫助,我想最大的收穫應在於文字能力的訓練。當時幾乎每個禮拜都要閱讀許多專書論文,然後消化整理後,寫成一篇自己的心得看法。從閱讀、思考到文字表達的這個過程,其實是一種邏輯思考能力的培養。藉由這樣子的訓練,我才逐漸體悟到文字的邏輯與層次感。因此,研究所階段的學習,對於我日後在教學現場上的幫助,並非是知識上的積累,而是文字工作上的能力。這常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展現出來,包括在製作學生的講義時、出考題時、撰寫計畫時,甚至是在台上教書時,都會因之前的訓練而力求自己在講述時更富條理、更具連貫性。我想不管是歷史研究或歷史教學,都是一種文字工作者。勉勵大家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多看、多寫、多思考,這在任何方面都將是有助益的。


    報:
    據了解學長以前曾參與過系籃,針對這點想請學長聊聊參與課外活動(如系隊、社團等)對於人際關係與臨場反應等等有無特別的幫助?或是參與課外活動的經驗對於教學上有無幫助?

    陳:
    我參與社團活動比較多是在高中的時候,到了大學後反而就比較少了。唯一長期參加的校內活動是系籃,當時大一系上有一群好友,剛好組成了一支五人的球隊。我後來更常參與的活動大抵是在校外,包括加入動物保護志工的行列,以及打網球。這些可能都與我住家附近的環境有關,能在夕陽西下的河堤上,遛遛狗、打打球,那的確是件很快樂的事情。若說這些活動對於我日後的教學有什麼幫助,我想大概就是調適自己的心情,同時也開拓自己的視野吧!教甄可能會是條很漫長的道路,在這路上難免會有壓力、會有挫折,因此適時尋找一個宣洩的出口是很重要的。就我來說,打打球、認識一些球友,盡情揮灑汗水的同時,其實也把壓力拋開了!有時打累了坐在球場邊,聽聽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聊聊他們的工作瑣事,比較一下各行各業的甘苦,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看到不同的人生。這不僅有助於開拓自己的心胸,同時也多了許多話題可以跟學生聊聊呢!

    報:
    最後想請學長對歷史系的學弟妹說些鼓勵的話。

    陳:
    師大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但是希望大家可以培養廣闊的胸襟。如果有志於歷史研究,那麼就出國闖闖;如果想要當個老師,那麼就趁著唸書期間多去兼課。在師大歷史系裡,大部分的師生都從事著與歷史教學或歷史研究相關的工作,但我希望大家不要把眼界侷限在這裡,多方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多方嘗試,培養實務經驗。歷史有如浩瀚的江海,唯有開拓自己的心胸,才能體悟其中之一二。身為歷史學人,當如江海,有容乃大。
     

    【後記】
    這次很高興有機會能專訪陳秋龍學長,訪問的內容除了如何成為一位出色的老師外,更重要的是能重新內省自己在過去四年的大學生涯中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進而能提早為未來做準備。就訪談內容而言,秋龍學長提到不論是做學問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應有個基地,透過這個基地不斷地去充實自己的能力,進而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再次省視過去,我不論在做學問上或是人生的道路上較少建立自己的基地,因此常顯得空虛而沒有自信;然而,秋龍學長藉由自己過去的經驗提供我改進的方法,是十分可貴的。
        再者,秋龍學長也提到人生不應只追尋自己所偏好的部分,而是要廣泛地去吸收多元的知識,透過充實自己而對未來做好準備。這部分相信對許多大學生而言都是值得學習的,有關這部分的經驗分享也可與我的求學經驗相對照,唯有不斷的在各方面皆充實自己,才能不單是為學業、更是為了長遠的人生做準備。
        綜觀這次的訪談過程,除了從秋龍學長身上學到許多外,也看見更多自己不足之處,期望藉由這次訪談可以提升自我,也希望這次的訪談內容對於系上的學弟妹皆能有所幫助。

     
   

 


 

回本期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13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登武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楊鎮魁
●E-mail:ntnuhis@mail.his.ntnu.edu.tw  電話:(02)77341504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群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