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電子報目錄
<<第11期


第13期>>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 102.05.23 【101-2研究生講座(8)】王甫昌先生:族群概念在台灣社會發展的歷史考察
    講者:王甫昌先生(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族群概念在台灣社會發展的歷史考察
    主持人:陳登武教授(本系專任教師兼系主任)
    時間:102年5月23日14:00-16:00
    地點:歷史系視聽教室(文學院勤4樓)

    紀要:博士班一年級盧啟明同學

  •  本次演講請到王甫昌教授前來專講。王教授引言表示,他曾在幾年前被問到:當代省籍研究的意義為何?現在還有省籍的問題嗎?針對這些質疑,王教授認為,臺灣的社會學者比較常透過問卷、田野等方法來探究當代的問題,歷史議題則較少涉及。事實上,族群問題是重要的歷史課題,因為1950-1970年代的「族群問題」至今探討仍屬有限,乃有必要進一步地深究。

    另一方面,有些敏感的社會議題包含了複雜的變遷軌跡和歷史建構,很可能是瞭解當前大勢的關鍵。因此,王教授採用「概念演變史的歷史研究」,研究「是誰」「在何時」「為何故」試圖建構某種概念或論述,以至於產生特殊的政治與社會結果。王教授認為,經由此一建構論的研究取向,能夠瞭解變遷之前和變遷本身的意義,並將社會學的討論放置於歷史的脈絡之中,試圖提出和一般的論述更為深入的歷史理解。

    王教授指出,當代臺灣社會有關「族群問題」有幾個主流論述必須檢驗:其一,認為二二八事件之後,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就產生隔閡。其二,認為民進黨成立後,因為政治動員而挑起族群情節。其三,認為長期以來省籍隔閡似乎已經漸漸消弭。其四則認為省籍問題目前已經不再重要,反而是新移民女性、國際移工、原住民和客家族群等議題更為要緊。王教授認為,上面這些論述不夠周延,因此有檢討的必要。

    關於前述問題,王教授認為應該要重新概念化臺灣的「族群問題」,因為族群的衝突不只是文化隔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族群因為文化特質或身分認同而遭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的「不平等待遇」。同時,「族群意識」其實是族群概念的核心,因為共同祖源的群體,有著類似的文化特性,所以有時「弱勢者」會更加強調集體意識。因此,王教授研究語詞之指涉,分析詞頻之分佈,指出1987年解嚴之後,「族群」一詞大量在媒體曝光,顯示該詞由早期人類學的專有名詞漸漸演變為一般性的使用。

    王教授進一步深究臺灣族群意識發展的演進,認為1980年代以前,外省人之間各自存在不同的省籍意識,所以沒有出現一個共同的群體想像,不會跨越省籍界線去支持別省的候選人;而本省人的地域意識也僅限於鄉鎮、縣市層級的認同,最多只能要求中央給予政策回應。換言之,在「大中國國家想像」的口號下,無論外省或本省的地域意識都只侷限在小範圍的行政區。至於閩、客方面,也只有內部的次地域和語言腔調的分歧,就連原住民也缺乏集體認同。

    1980年代以降,由於「臺灣國家想像」的出爐,族群意識開始萌芽。外省人不滿政府的「吹臺青」政策,認為自己在選舉中的地位居於劣勢(例如1983年的臺灣省議員選舉只有一個外省人),國民黨籍立委趙少康和簡漢生也公開聲稱外省人是「政治經濟弱勢」。到了1987年民進黨籍立委吳淑珍反駁上述說法,在立法院提出「放棄歧視臺灣人政策,讓臺灣永享真正的民主和平」之質詢,以「台灣人在各種要職受到歧視的證據」加以反擊。其後,隨即吸引媒體高度關注,進而產生第一次公開的族群問題辯論,爭議「誰是弱勢者」。此一時期,客家文化菁英也開始建構弱勢者的意識,抗議福佬沙文主義;原住民方面也在民運人士和大專知識青年的支持下,提出原住民弱勢族群意識。

    其後,1988年李登輝繼蔣經國擔任總統,推動國民黨政權的本土化改革,1990年代國會全面改選,不再設立外省保障名額,引發外省籍政治菁英的不滿,認為李登輝走向臺獨、排斥外省人,爆發國民黨主流派、非主流派的激烈競爭,甚至在1993年出走成立新黨。也可以說省籍問題第一次是發生在1970年代的國民黨內部。新黨更是問題的再現。

    綜上所述,王教授指出,1980年代以降,「四大族群」的論述逐一出現,且都訴諸「弱勢」,彼此相互衝撞,最後產生妥協性的政治論述。值得注意的是,率先建構「弱勢族群意識」者一般認為是民進黨,但根據資料顯示,其實最早是由外省第二代的政治菁英於1970年代提出,訴求的對象是國民黨高層,希望獲得更多的上層的政治權力;接著,民進黨才予以反駁,主張政治毋須考慮省籍,也指出還有很多外省人其實也是落在政治權力的下層,應該訴諸整體公民社會和選舉的力量。

    對於當前的情勢,王教授認為族群意識在臺灣還是很重要但卻是隱性存在。以「外省人」為例,其實還是「鐵板一塊」,他們已經形成跨越大陸祖籍的高度凝聚力,因而展現在族群政治動員造成的結果,也表現在選舉行為的高度同質性,例如1989年時,外省籍動員成功,使得外省背景的省、市議員當選者比例因而提高。後來新黨成立以後也類似,言詞不談省籍,但是運作的時候還是會主張省籍,例如1994年臺北市長選舉時,省籍情節就一度拉到高峰。因此,許多政治論述有時標榜的是要淡化族群,但是實際上卻強調族群,所以族群還是有重要的角色。
     

 

 

 


 

回電子報第12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12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登武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邱藍萍
●E-mail:ntnuhisepaper@gmail.com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